回答老爸的问题:为什么生在东德的默克尔会那么反共?

来自:
http://blog.51.ca/u-156855/

老爸对生在东德社会主义阳光下的默克尔一旦在统一的德国做了总理后就特别”反共”甚为不解。总觉得这么一个前东德的优秀儿女咋就堕落到要接见达赖喇嘛而切屡见不爽的地步呢?先看一个转贴的故事吧。

——————————————————————————

带着泪的笑话

  实验室一个德国同学和我聊天,问我对二战以后的9德国知道些什么。我想了很久,回答说,德国足球,柏林墙。当这家伙发现德国足球我确实知道不少以后,就问,你对柏林墙知道些什么?
        
  柏林墙?我努力回忆着,恩,柏林墙是苏联和东德秘密计划修起来的,一夜之间,柏林墙就树立在柏林中心。此后,肯尼迪总统在柏林发表了着名的讲话。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敌,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墙。””今天,我们都是柏林人”
        
  “其它呢?”
        
  差不多了吧,柏林墙作为冷战的象征,意义不就在这里么?
        
  德国同学摇头,你不了解柏林墙,你不知道柏林墙真正的故事和意义。对于德国人来说,柏林墙所代表的不是肯尼迪,冷战这样的大字眼,而是数以万计小人物的故事,这些小人物在这堵墙边,用自己的生命,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传说,这个传说的名字,叫做”自由”。
        
  仅在此记录他所讲述的,自己在柏林墙博物馆主页读到的一些故事。常觉得,我国和西方的历史,记录很不一样。在我国的历史记录里,少有这样详尽,乃至繁琐的小人物的记录。所以读西方的历史,经常觉得过于平淡,过于拘泥细节而不见大方向。然而,却自有一种力量在。
        
  柏林墙的故事,在西方的历史里,感觉不但不惊天动地,或者剑拔弩张,反而竟然多有幽默。当然,是黑色幽默。
        
  一、”中国长城”
        
  万没有想到,在柏林墙纪念馆会读到我们中国的名字。柏林墙工程的代号,就是”中国长城第二”。
        
  时1961年8月,一个沉闷的夏天。对于大量东德人经柏林逃往西方已经忍无可忍的东德人和苏联人搞了一个漂亮的偷袭。8月12日凌晨1点,2万多军队
突然开到东西柏林边境,立刻开始了修筑柏林墙的工程。应该说,这个以我国长城命名的工程,准备还是很充分的,绝对不是豆腐渣,仅仅到13日凌晨,第一期工
程全部完工,整个东西柏林被铁丝网全部分割,再加路障。柏林墙正式树立了起来。
        
  然而上帝实在会开玩笑,就在柏林墙的修筑过程中,东德人就开始了翻越柏林墙,逃亡西德的”柏林墙传说”。东德人的争分夺秒,只争朝夕的精神,给柏林墙
的历史研究留下了千古之迷,到底是先有柏林墙,再有翻越行动,还是未等墙树起来,就已经开始了翻越,竟然永远无法得到一个答案了。
        
  历史记载,柏林墙初步完成,即东西柏林正式分割,在13日中午12点37分,最后一个路口宣布封锁为标志。但就在13日,最早明白过来的东德人已经开
始用生命搏击柏林墙,当天,一位技工跨过正在树立的铁丝网跳进了西柏林,有人跳进运河游到了西柏林。然而,天意弄人,谁也没想到记录他们踏上西德领土的时
间。
        
  13日上午,西德人涌向柏林墙,向墙那边的同胞投掷自己的通行证,身份证件。到苏联军队能够阻止这一举动前,数以千计的证件已经被扔到了东德同胞的手里。大批东德人借机混在返回西柏林的西德人中间偷渡逾越了柏林墙。
        
  13日下午,柏林墙树立以后,第一个逾越柏林墙的人出现了。一个青年在光天化日之下,用百米冲刺的速度飞奔向铁丝网。但是,叁名警察追上了他,将他打
倒在地,谁也没有想到,被打倒的他竟奇迹般又站了起来,夺过警察的枪,一边与警察对峙一边继续向西柏林飞奔。警察是尽职的,他们不顾这个年轻人的枪,冲上
去和他又一次扭打成一团,并且一刀刺进青年人的膝盖。这次这个年轻人失去了奔跑的能力,面对叁个警察,结局已经注定。
        
  然而,上天决心要给大家看一幕喜剧而不是悲剧。就在此刻,西柏林群众雷鸣般的怒吼惊醒了叁名警察,他们已经越过了柏林墙,现在是在西德的土地上,他们不再是警察,而成了违法者。他们扔下青年跑回柏林墙的另一侧。这个青年拖着残废的腿,一边拼命呼救一边爬到了西柏林。
        
  事后证明,这是一个大大的误会。事实上柏林墙并不是沿东德西德的边境修筑的,而是偏东德一侧,这是为了保证,即使你越过了柏林墙,你仍然在东德土地
上,警察和军队仍然有权力和能力开枪将你击毙。当时那叁位警察并没有越界,他们大可以合法将那个青年绑回东德。然而,面对这柏林墙上的第一次交锋,他们误
会了,害怕了,那个青年简直是奇迹般的竟然这样逃脱了已经笼罩住了自己的厄运。
        
  这是第一个通过柏林墙的逃亡者。也许这第一个人就定下了逃亡柏林墙故事的基调。在柏林墙传说里,有眼泪,有悲壮,有无奈,但同样也有幽默,滑稽和令人含泪微笑的故事。

  二、最可爱和最悲惨的(上)
        
  要说最可爱的逃亡者,颇有几个竞争者,首先是两位大情圣,一个是阿根廷人,一个是澳大利亚人。大家看看他们逃亡的手段就可以知道,也就是他们能做出来,死脑筋的德国人就是再有几百万人逃亡,也做不出这么幽默的计划来。
        
  柏林墙并不是铁板一块,总有那么几个门,几个交通站。于是情人被困在东柏林的两位gg就打起了交通站的主意。经调查研究,交通站是靠栏杆来封锁交通的,虽然栏杆结实,撞不断,但是栏杆比较高,如果汽车足够矮,可以从栏杆底下直接钻过去。
        
  于是计划诞生了,把自己的mm放在行李箱里,趁警察不注意,开足马力,一下从栏杆下面钻到西柏林就行了。
        
  说干就干,澳大利亚gg就这么把自己的新娘子接到了西柏林。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那就不存在什么幽默了。但是这时候,阿根廷gg出场了,他充分表现了南美人民热血沸腾,但不爱动脑子的特点,他认为这个计划不错,决定自己也照办煮碗。所谓照办,真的是照办,他居然连车子都是直接找澳大利亚人借的同一辆车!
  说来也是,这么矮的车本来就不好找。问题是,他一点伪装都没有做,连车牌都不换,就这么开了去。
        
  阿根廷gg开着这辆已经被报纸报道得详细得不能再详细的车,大摇大摆开进东柏林。东德警察一看,这车怎么这么眼熟,但是谁也猜不到天下还真有这么大胆
的人。警察问”这车,以前是不是来过东德?”阿根廷gg脸不红心不跳的回答,”当然没有啦”。警察自己也糊涂了,大手一挥,放行了!
        
  结果是,在一个星期以后,同一辆车,把另一对情侣,用同样的方式带到了西柏林。在他们举行婚礼之际,悲愤的东德警察把栏杆下面装了无数垂直的铁条,别说是车,就是条蛇也休想从栏杆下面再钻出去!
        
  另一位竞争者是五岁的小男孩。他家经过地道从柏林墙的下面钻到了西柏林。这个地道挖了整整6个月。而且因为东柏林警察便衣密布,地道不得不从西柏林挖掘。要求是绝对不许做地面测量,还必须正好挖到被接应者的厕所里。为了不被地面人员发现,地道深入地下12 米!
        
  这样庞大的工程,这样长的时间,真不知道逃亡者是如何承受这样的心理压力如此之久的。但这个孩子什么也不知道。当他从地道口出现在西柏林的时候,面对记者和救援者人**表感想如下:
        
  ”这个大洞洞怪吓人的,不过没有野兽”
        
  那一刻,我想到了法国着名的影片《美丽人生》。

  二、最可爱和最悲惨的(下)
        
  写可爱是容易的,面对冷酷的现实,人类用自己的信心,幽默来反抗,说起来即使是最大的冷酷,也压不下那希望和温暖。然而要写悲惨,实在有些下不了笔。
        
  在柏林墙的逃亡者中,那些”功败垂成”者无疑是悲惨的。1961年,18岁的彼得。菲西特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已经爬到了柏林墙的顶部,只需要再加最后一把劲,就可以达成目标,就在这个时候,枪声响了……
        
  彼得滑落回柏林墙东侧。
        
  悲剧还没有完,身中数弹的彼得倒在柏林墙下,血流如注,我不知道东德的警察是一时不敢承担责任,跑去请示上级,还是真的就已经下了杀心(我宁愿相信是前者)。彼得就这样在墙下躺了50分钟,没有一个东德警察前来管他。
        
  彼得的呼喊声一点一点的低下去了,低下去了。西柏林的人群爆发出愤怒的抗议声。”你们是杀人犯””你们是法西斯!”上千群众怒吼着。西德的警察冒险跑
到柏林墙边(前面已经说过,这是极其危险的,柏林墙西侧依然是东德的土地,警察已经”越界”,完全可能被枪击)把急救包扔向彼得。但是太晚了,彼得已经失
去了自救的能力。
        
  彼得终于停止了呼吸。他的血已经流尽了,在他蓝眼睛里最后映出的,依然是东柏林。50分钟以后,东德警察抬走了他的尸体。
        
  如果说彼得最大的不幸在于他最终没有成功,我不知道下面这个最后”成功”的例子,是不是算幸运。
        
  在柏林墙刚完成的那一年,由于墙还不是很坚固,有人就想出了办法,开重型车辆直接撞墙!直接冲开柏林墙进入西德。
        
  1961年,这类事件多达14起。
        
 逃亡者要面对的绝不仅仅是坚固的高墙,还有来自军队和警察的密集射击。
        
 有军事常识的朋友都知道,对于穿透力极强的子弹,民用的车壁,车门根本就是nothing,香港电影里躲到小轿车后面就可以逃开对方射击的镜头完全是搞笑。所以,用这个办法冲击柏林墙的人,实际上等于完全不设防的穿行在枪林弹雨中,去争取一次严重交通事故的机会!
        
  这里的故事太多,最悲惨的,一是在离墙最后一米处熄火的那辆装有数十人的大客车。二就是布鲁希克的故事。
        
  布鲁希克和他的同夥同样是利用大客车冲击柏林墙,但是他们的行动从一开始就被发现了。军队和警察从多个方向向客车密集射击,客车起火燃烧,弹痕累累!
还好,客车质量过硬,不但没有熄火,还在布鲁希克良好的驾驶下奋勇加速,一声巨响,柏林墙被撞开了一个大缺口,整个客车冲进了西柏林!
        
  欢呼的人群拥上来迎接,却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驾驶座上的布鲁希克身中19弹,他是用生命的最后意志坚持加速,冲向柏林墙的。当客车冲进西柏林的那一刻,布鲁希克停止了呼吸。
        
  柏林人展开了一场争论,布鲁希克究竟有没有看到他梦想看到的西柏林?最后是一个现场镜头宽慰了大家,从镜头上看,客车驾驶座位于西柏林之后,布鲁希克还有一个抬头的动作。是的,那时候他还活着!他的眼睛最后映出的,是他梦想中的迦南–西柏林!

  他是一个成功者。
        
  这个镜头我也看了,说实话,在那样的动荡,混乱,和快速行使中,每个人都被颠簸得相当厉害,硬要说那个几乎无法注意到的动作是布鲁希克自己作出来的而不是别的原因,我感觉实在是勉强。但是,谁又愿意继续辩论下去呢?谁又不希望这个年轻人生命的最后时刻能够是快乐呢?
        
  德国人如此不严谨的结论很少,却少得可爱,少得美丽。
        
  柏林墙倒塌以后,新建成的文化宫,专门采用了很特殊的设计。建筑之间均用伞状结构连接,整个原来的柏林墙东侧”死亡开阔地”被全部笼罩在保护伞下。成为了伞下的广场。
        
  我的德国同学说,这是因为,在这个广场上,无数逃亡者因为没有任何隐蔽物,只好强行穿越在火力控制下的广场而失去生命。现在,德国终于可以为自己的公民提供隐蔽物了,尽管,已经太迟,太迟….
      
  三、咱们德国人都是工程师
        
  上面那篇太沉重了,来一点轻快的。
        
  德国人的机械设计,制造能力举世闻名,在柏林墙逃亡中,那也是充份体现了德国人民的技术水平。要按现在流行的歌来唱,那就是:
        
  ”咱们这嘎都是德国人,咱们这嘎特产工程师,咱们这嘎香肠配啤酒,咱们这嘎都是活奔茨”(奔茨,即奔茨汽车创始人,德国工程师)。
        
  1968年,一位东德青年利用河流潜水到达西德。大家心目中的潜水是什么样的?潜水服?潜水镜?总之他一个人能有多大本事,还一切都必须自己造,最多是一点粗糙的个人潜水工具罢?
        
  非也,这位青年自己造的是–潜-水-艇!
        
  他用的是摩托车马达,配上自己组装的钢板,还有导航,压缩气体等系统。硬是在家造出了一个个人用的小潜水艇。质量如何?我看可以通过
ISO9002国际认证。这潜水艇在水下航行了超过5个小时,才从西德那边冒出来,其中没有发生任何事故。有同学说了,5个小时是不是太长了一点,那是没
办法的事情,你试试拿个小摩托的马达去潜水看。
  
  这小潜水艇当然是一个奇迹,该青年的逃亡过程使他立刻在西德找到了工作,各大机械公司竞相聘用该青年为设计师。听说后来他还真在机械设计上大有成就。
        
  不过小潜水艇也就算了,后面来了个更狠的,逃亡中一不小心,楞搞了个吉尼斯记录出来。
        
  1979年某夜晚,从东德一个家庭的后院升起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气球下面的吊篮里装着两个家庭—-两对夫妇和他们的四个孩子。这个气球完全由这两个家庭手工制成,花了数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两个家庭自学成才,从材料学,工程学,气体动力学,气象学热气球!
        
  经调查,此热气球是欧洲历史上最大的热气球,被记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这个热气球在通过柏林墙的时候,被警察发现了。警察目瞪口呆之余,还算记得开枪射击。这一射击,该气球良好的工艺水准就发挥了出来。逃亡者操纵热气球一下升高到了2800米以上的高空,不但枪打不到,连探照灯都照不到!警察只好紧急呼叫空军支援:
  
  ”长江,我是黄河,你们赶快出动,寻找一个热气球,把它打下来,对,没错,是热气球,重复一遍,热–气–球!”
        
  苏联空军”苏”,”米”战机立刻出动,但是热气球在28分钟的飞行以后,已经完成了使命,安全落地。
        
  问题是,当气球被发现以后,两家人决定立刻降落,以避免被战机击落。这一”紧急降落”,就谁也摸不准方向了,降落的地点无法确定。到底是已经到了西德,还是被迫降在东德,谁也不知道。
        
  估计在他们数年的学习中没有心理学的功课,面对未知的前景,8个人都失去了验证的勇气。他们根本不敢走出这个气球,就这样躲在吊篮里长达24小时之久。他们已经没有勇气亲自揭晓自己的命运了。他们唯一能作的,就是祈祷。
        
  降落整整24小时以后,军人来了,揭开了气球。他们对这8个逃亡者说出了他们盼望了多少年的话。
        
  ”你们自由了,这里是西德领土。”
        
  四、世上无难事,只要肯钻研
        
  下面这个故事,证明了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些事情,你是连想象都想象不出来的。
        
  把一个人藏在小汽车里偷越柏林墙,你会把他藏在哪里?后箱?底盘?座位下面?
        
  恐怕没有一个人会想象得出来,把人藏在汽车的引擎部份。不要说那里因为发动机的缘故温度高,废气多,人放那里多半不烫死也憋死,就算没这些问题,您随便掀开哪辆车的引擎盖看看,怎么可能放得下人?
        
  然而事实证明,那里可以放下一个人,而且这个人可以在引擎旁边至少呆2个小时以上,还保持清醒。9个从引擎中逃亡柏林墙的东德人可以作证。他们的故事
甚至连金庸先生描写的什么’缩骨功”也相形见绌。据资料显示,他们都是把自己扭曲成,成,很难说他们把自己扭曲成什么形状了。
      
  总之他们就好象没有骨头,可以随便变形的橡皮泥一样,把自己一点一点的塞进了引擎与盖子之间的缝隙里。然后就这样逾越了柏林墙。到达西柏林以后,他们要用1-
2小时的时间,再一点一点把自己”还原”。先出来一条腿,再伸出一个头,逐渐的,一个人的形状硬是从引擎里升了起来。在录像上,一大群西德的热心人在旁边帮忙。但是很快,”不许帮忙”就成了规矩。因为逃亡者的姿势实在太古怪,只能由本人来逐渐恢复。
      
  没有经验的人只能是越帮越忙。
        
  在香港电影里,警察,或者匪徒,经常从人行天桥上一跃而下,正好落在驶过的汽车顶上。这对于我们来说是电影,对于柏林人却是生活的一部份。
        
  凡靠近柏林墙的高楼,都成了东德人”跳楼”的场所。不必担心,这里的跳楼可不是求死,而是求生。只要你爬到楼上,表现出逃亡的意图,西柏林的同胞们就抬着床单蜂拥前来接应。鼓足勇气,一跃而下,只要把握了方向,就可以在空中逾越柏林墙,落到床单上。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么高的运动天份的。曾经有一家叁口一起跳楼。6岁的孩子成功了,父亲和母亲却摔到了地面,一个伤了内脏,一个伤了脊椎。在短短的跳楼时代,有4个人因跳楼而死亡。
        
  年纪最大的跳楼者是一位77岁的老太太。她在跳下来之前,把自己吓得瘫倒在了地板上。无论大家怎么鼓励,怎么哀求也无法跳下来。就在西柏林人准备失望
的散去的时候,一个意外发生了。东柏林的警察发现了情况,冲进了大楼。警察破门的声音给了老太太无穷的动力,她冲向窗口,果断的一跃而下……
        
  再后来,由于柏林墙西侧仍属于东德,接应的西德人算侵犯了东德领土,跳楼者又改用汽车接应。顶部预先布置的汽车突然冲向柏林墙,跳楼者就把握这一刹那裹着被子飞跃而下,直扑汽车顶部。汽车又马上退回西柏林内部。
        
  直到东德下了决心,把柏林墙东德一侧的高楼全部推平,空出一片几百米的”恐怖区”以后,居然还有人延续了这个跳楼逃亡法。这位德国工程师设计了一个强力弹射装置,从东柏林市内的高楼起跳,”弹”了数百米到达西柏林,然后利用自己制造的降落伞缓缓落地。

五、俱往矣
        
  在30年的柏林墙前面,我只看见过柏林人两次泪水。
        
  一是在1961年,柏林墙正在竖起,那个时候,柏林墙还是”透明”的铁丝网,就隔着那一道铁丝网,千万德国人交谈着,互相安慰着。我注意到很多这样的
镜头,一对衣冠整洁的中年夫妇,镇定的安慰着对面的年轻人,而那青年已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问德国同学,回答是,那是一个个家庭,那一天,儿女或者因为
工作,或者因为上学,或者只是一时的游玩,从东柏林走到了西柏林。而父母还在东柏林。
        
  他们走到柏林墙边,来见对方最后一面。那对镇定的父母一定是在告诉儿女,从此你就要靠自己了,千万不要回东德来,你要在西德坚定的生活下去!
        
  这样的父母一眼望去,竟然有那么多。
        
  再后来,是1989年11月9日,东德宣布开放整个柏林墙。一时间,德国人疯狂的涌向柏林墙。两德的居民拥抱在一起,哭泣在一起。我首次看见德国人这
样的失控。人那么多,有的奏起音乐,于是人们一起跳舞,欢歌,欢呼和笑声响彻云霄,仅仅片刻之后,也许,不知道是谁,为了什么,忽然哭泣起来,也许,正为
了28年以前送别自己的父母,永远不能再回到柏林墙,再告诉自己一次,”你要坚强的活下去”。
        
  于是哭泣声越来越大,千万人一起哭泣起来。每个人都有充份的理由。有充份的理由笑多少,也就有充份的理由哭多少。在这堵墙下面,掩埋了一个德国的传说。
        
  德国人毕竟是幸运的,柏林墙见证了德国人的痛苦,全世界分享了他们的痛苦。他们被关注着。然而,还有那么多的人,他们的痛苦竟然是完全默然的。
        
  就在德国人面对柏林墙之后数年,以百万计的越南船民逃向大海。没有录像,没有文字,更没有如德国那样,西部同胞的援助。他们抱着和德国人一样的梦想,以一样悲壮的方式逃亡。而他们的死亡比例,高过德国人不知多少倍!
        
  他们在哪里?他们的”柏林墙”何在?今天,我已经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看到了柏林墙,但是,谁曾经为那些越南船民记录过什么?
        
  到今天,我们就看不见还存在的”柏林墙”和类似的悲剧了么?
        
  当我告诉那个德国同学这些的时候,他沉默了,然后说,”也许,总会一点点的好起来 ”
        
  我不知道。
        
  无论如何,柏林墙的故事已经结束了。而且,是喜剧性的结束。人间的故事,如柏林墙这般悲惨的并不少,能够最终这样收场的,已经很不错了。

什么是民主?

   民主是什么呢?很多人一定会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嘛,民主就是代表大多数人的意愿,比如有 5 个人去旅游, 4 个人想游泳, 1 个人想打球,那么民主的决策一定是去游泳,如果最后的决策是去打球,那就变成专制了。 

可别忙,当我们把上面的例子稍微改变一下,你就会惊愕地发现,这个 ” 民主 ” 竟然是只披着羊皮的大尾巴狼:比如 5 个人中有 4 人认为 1 人该死,那么民主的决策就是 ” 合法 ” 地把那个可怜的家伙杀死!

你也许会说,这没什么错啊,如果大家都认为一个人该死,那他怎么可能没罪呢?不幸的是,的确有这种可能。事实上,民主的内涵远非 ” 大多数 ” 这么简单,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只好把那些陈旧的历史书从垃圾桶里翻出来,仔细读一读。

公元前六世纪,在民主的发源地——古希腊城邦雅典,一个名叫克利斯梯尼的政治家发明了一种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民主制度的雏形: ” 贝壳放逐法 ” 。所谓 ” 贝壳放逐法 ” ,就是雅典人为了对付某个破坏民主、实施专制的独裁者,可以召开公民大会,对其进行投票(因用贝 壳投票而得名,不过后来改用陶片了),如果这个人得票超过 6000 ,那么对不起,管你有没有错,立即离开雅典,去外面呆上 10 年再回来吧。

这种惩罚制度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流放,当然二者性质截然不同,前者是公民大会的集体投票,后者是专制君主的个人意志。不过,在 ” 贝壳放逐法 ” 这座祭坛上,固然有独裁者的鲜血,也飘荡着无辜者的冤魂。在古希腊历史上,曾经有多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因 ” 贝壳 放逐法 ” 而被流放,客死他乡,比如著名的马拉松战役英雄亚利斯泰提,以廉洁、正直而著称,就曾被贪婪、腐败的地米斯托克利以 ” 企图独裁 ” 的罪名提交公民大会审判。

等一下,也许你又会说,民众的选择虽然有时不一定正确,但那毕竟是自己的选择嘛,即使付出代价,也只能由民众自己承受。 

可是,我不得不告诉你,在这个问题上你犯了个逻辑错误,因为付出代价的主体并不是占多数的民众,而是那个处于少数的可怜的倒霉蛋。如果一个人因为别人的错误而被迫接受惩罚,那这种 ” 民主 ” 又怎么能够让人放心呢?你也看到了,古希腊的这个 ” 贝壳放逐法 ” 尽管 打着 ” 大多数 ” 的幌子,但却是个很可怕的东西,并不能算做真正的民主,实际上,它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 ” 大多数暴政 ” 。 

因此,我们有必要修正一下最开始的那个例子:有 5 个人去旅游, 4 个人想游泳, 1 个人想打球,那么民主的决策还是去游泳,但要加上个限制条件,就是想去打球的那个人,有说 “NO” 的权利,而且那 4 个去游泳的人,必须学会尊重这个 “NO” 。 

可是,你先不要着急,民主并不是仅仅说个 “NO” 字就算 OK 了,它还有许多要求和条件呢。你想想看,虽说那 4 个去游泳的人不反对别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 1 个人怎么打球呢,总要有个对手陪他一起打吧?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我们 4 个人是要去游泳的,不强迫你去已经很不错了,怎么着?还想让我们大家陪你打球?你小子皮痒吧~ 

你会不会觉得那 4 个人的想法挺合理的?是啊,凭什么要大家都陪那小子去打球?不是民主吗?怎么又变成多数服从少数了?且慢,你要晓得,仅仅表示尊重少数人的意见,而不为少数人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那么离真正的民主还差得远呢。为了说清楚这一点,我要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唉,看来想去游泳还真挺不容易啊。

时间在六十年代,地点在美国密西西比州,事件的起因,是有个叫杰姆斯·麦瑞迪斯的黑人学生,向密西西比大学申请入学。你要知道,当时的密西西比州是个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的南方州,在那里,尽管黑人理论上有上大学的权利,可是在现实却根本办不到,因为那个州的 州长本人就是个种族主义者,该州的民意舆论也支持州长的种族言论,结果不难想象,那个可怜的杰姆斯被大学校委会莫名其妙地拒绝了,理由很简单,他是黑人。

这下杰姆斯可不干了,他马上找到全美有色人种协会,由他们出钱聘请了律师,控诉密西西比大学违反宪法,践踏人权,并且把这场官司打到了上诉巡回法庭。经过长达一年的审判,杰姆斯终于胜诉了,法庭给密西西比大学下达强制令,强迫学校接收杰姆斯入学。

那时的美国社会,正处于民权运动的高潮,以马丁·路德·金为首的黑人民权组织,组织了一系列大型的非暴力抗议聚会,给整个美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是个非常有魄力和远见的人,他很同情黑人的民权运动,而且也很关注杰姆斯的案件 ,但同时,他也明白在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的南方州,黑人学生想要入学恐怕是件非常困难和危险的事情,所以,当他听到法庭判杰姆斯胜诉时,马上派出联邦官员,带着执法队去保护杰姆斯入学。

可是,法庭的这个强制令,立刻激怒了密西西比州长,在杰姆斯入学的那天,他授意副州长站在学校大门口进行阻拦,并且很嚣张地宣布,联邦政府的人要是敢来支持杰姆斯与州政府对抗,来一个抓一个!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简单交代一下,美国政府的组织机构与我们国家不同,国家的权力是很分散的,每个州都像个独立王国,谁也不买中央政府的帐,各州的州长也不是由总统来任命,而是在各州竞选上的,只对本州人负责,所以,各个州对中央政府的态度是:我想怎么过就 怎么过,联邦政府你管不着,可我要出了事,你得给我顶着。

因此,当肯尼迪一听到密西西比州州长的强硬态度时,立刻头皮发麻,他很清楚,这下肯定要出事了。果不其然,就在杰姆斯入学那天,被州长煽动起来的民众与联邦执法队与校警发生严重的冲突,他们四处寻找杰姆斯,一边找还一边发泄(这场景是不是有点面熟?),暴 力事件越演越烈,造成了大量的流血和死亡,直到第二天的早上才逐渐平息。

最后,这场可怕的流血,使州长开始思索他身上所负的历史责任,于是他退让了,那个被吓得失魂落魄的杰姆斯,终于在联邦执法队的保护下,结束了密西西比州禁止黑人上大学的历史。

呼,例子终于讲完了,我想说的是,通过这个事件,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尊重少数人的意见,不过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已,想要让少数人真正的享受他们与大多数一样的权利,有时候,是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的。

呃,这么说来,我们好像又要修改那个例子了:有 5 个人去旅游, 4 个人想游泳, 1 个人想打球,那么民主的决策就是, 4 个人去游泳, 1 个人去打球,然后再雇个人来陪那个小混蛋去打球,至于雇佣的钱嘛,由大家一起分摊。

但是且慢——抱歉虽然文章已经够长了可我还是要说且慢——为什么为了尊重少数人就要牺牲我们 4 个人的利益?难道那小子一个人比我们 4 个还重要?如果我不想出钱,那是不是你也要尊重一下我的意见啊?可你不要忘记,这次你也许占在 ” 多数 ” 一边,说声拜拜就跑去 游泳了,可是啊,保不准下次就轮到你要去打球了,到那时你找谁去?所以,为了下次你也能找到人陪你一起打球,为了让我们能够找到真正的民主,你一定要付出这个代价,尽管这意味着你也许要付出像密西西比州那样惨重的代价。

现在你一定已经看到,所谓民主,不是多数人意志的体现,也不是尊重少数人的意见,而是赋予每个人平等的权利,另外也不要忘了,这个民主可不是免费的午餐,你想得到他,是要花钱的。

知道了民主是什么,并不等于就可以马上实现民主了,因为了解一件事情与实施它,这中间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如果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你认为民主是构建在一个怎样的基础上的?我想,十有八九得到的回答是 ” 三权分立 ” ,这个答案对不对呢?对,但不完整,因为想要实现民主,远远不是那么简单。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回到那个经典的例子上吧。

有 5 个人去旅游, 4 个人想游泳, 1 个人想打球,那么民主的决策就是, 4 个人去游泳, 1 个人去打球,然后再雇个人来陪那个混蛋小子去打球。可是,你也清楚,大家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光有个决策是不够的,还要有人去执行这个决策,于是,大家决定把钱交给 4 个人当中的某一个(假定是小 A ),由他去雇人。

可你瞧,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虽然我们都明白为什么大家要出笔钱去雇人陪打球,可是真的到了行动的时候,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高的觉悟,也不是每个人对这笔钱都无动于衷,小 A 心里没准会想,好嘛,你们几个舒舒服服地坐享其成,让我一个人东奔西跑,休想啊休想 ,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谁不利用谁就是傻瓜。

经验告诉我们,凡是牵扯到钱的问题,指望某个人的道德和良心,肯定靠不住,要是大家把自己的钱都交给某一个人,那么我们怎么保证这个人一定会按照大家的要求去雇人打球而不是中饱私囊呢?

其实,这个问题倒也不难解决,让我们来试试下面这个办法:

我们一致同意把钱给小 A ,让他去雇人,不过等一下,在给他钱之前,先要由小 B 来计算一下应该给多少,再把数字对大家公布出来,然后分文不差交给小 A ,可是,如果雇人的过程中出现了中饱私囊或其他的问题,那就该由小 C 来负责审查了,并且,其他人绝对不能干预他的审查。

你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还不错吧?其实,这种方法有个名字,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 ” 三权分立 ” 。小A 负责做事,他代表行政机构,小B 负责计算大家出的钱应该是多少,代表立法机构,最后要是出了问题,就由小C 负责审查,他代表司法机构。

也许你会说,这不挺容易的嘛,问题解决了。可是先别忙,你想想看,如果小 A 想私吞我们的钱,他会笨到让大家发觉自己做了手脚吗?不要忘记,当我们把自己的希望都托付给某个人时,他就具有了一定的权力,并且可以任意支配这种权力,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比如,他可以利用大家的钱来贿赂以形成多数,或是干脆用这笔钱来雇一个保镖而不是陪打球的,这样就使得我们在暴力面前不敢再理直气壮地讨回本属于大家的钱。

你看,尽管我们在讨论民主是什么时显得头头是道,可一具体实施起来马上就变了味道,如果你认为我是在危言耸听,那么就来看看一战后的德国是如何从民主变质为专制的吧。

1918 年,德国战败了,沦落到了被协约国任意摆布的地步。这时,各协约国对怎样处理德国的态度是不同的,法国人由于是德国的近邻,在历史上多次被德国入侵,因此坚决主张削弱德国,英国人虽然对此不反对,但却不愿意看到一个衰落的德国,他们的政策是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平衡,至于美国人,他们与德国隔着一条宽阔的大西洋,又有英法在欧洲顶着德国,所以感受不到切身的威胁,但是,美国人意识到,一个拥有 8000 万人口及雄厚工业基础的国家,仅仅靠土地或军事限制,不可能制止它的复兴,也绝对无法保证日后欧洲的安全,所以,美国总统威尔逊坚持要把德国改造为一个民主自由的共和国,以防止德国再次成为战争的策源地。

在这种背景下,同时也为了防止共产主义的侵蚀,德国于 1918 年 11 月成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民主政府,并在随后的国会上通过了一部民主宪法——魏玛宪法。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这部宪法的民主程度,几乎可以和美国宪法相媲美,它借鉴了当时各个民主国家的经验,把国家权力分成国会、法院和政府三个部分,并且赋予了德国人各种基本的公民权利, ” 这是 20 世纪所曾经见到过的这种文件中最妙、令人羡慕的条文,看起来似乎足以保证一种几乎完善无疵的民主制度的实行 ” , ”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能比德国人更加自由,没有任何国家政府比德国人的政府更加民主和自由,至少,在纸面上是如此 ” (《第三帝国的兴亡》, P60 )。

你也看到了,这时的德国魏玛共和国,可算得上是一个民主制度的典型,即便是像阿道夫·希特勒这样胆大妄为的家伙,也不得不在啤酒馆政变失败后选择合法竞选一途。那么,这个民主的国家为什么会走向独裁呢?德国人又是如何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利呢?还是让我们揭开 历史的帷幕,仔细看看事情的究竟吧。

1933 年早春的一个夜晚,确切的说是2月27日晚9时30分,在德国的首都柏林,天色晴朗,空气清新,一点也没有风高放火夜黑杀人的迹象——尽管这一天注定要载入史册——有个神学院的学生放学回家,路过国会大厦时,突然听到大厦内有打碎玻璃的声音,接着就看见一条黑影窜出,手里还拿着火把,他吃了一惊,马上跑去报警。恰在这时,德国最有权势的 4 个人,总统兴登堡、总理希特勒、副总理巴本、宣传部长戈培尔,正在国会大厦对面的贵族俱乐部吃饭,首先是戈培尔接到了一个报警电话,说大厦已经着火了,可戈培尔以为是个玩笑,根本不相信,他连一个字都没有向希特勒提及,但巴本却看到了火光,马上告诉了兴登堡,同时,戈培尔也开始觉得不对劲,因为街上正有人在叫喊,随后他打了几个电话进行核实,才确信国会大厦的确着火了,于是他和希特勒立刻赶往现场。

一到现场,希特勒就马上宣布一把火是共产党放的,这时,德国国会议长戈林、副总理巴本、普鲁士内政部政警主任狄尔斯(就是秘密警察头子)全都赶到了,戈林兴奋得有点失常,赌咒发誓说这是共产党反对政府的罪行,尽管巴本不是纳粹党人,但他却也没对希特勒和戈 林的结论表示丝毫的怀疑,只有狄尔斯老老实实的说,纵火犯已经抓到了,他看不出和共产党有什么联系,那家伙不过是个疯子而已。这可不是希特勒想要的答案,他顿时勃然大怒,把共产党臭骂了一顿,随后跑去召开内阁紧急会议去了。而戈林则到普鲁士官方报社,要求 写报道的记者把纵火者所带的燃火材料从100磅提高到1000磅,可那个记者很有点新闻独立精神,他拒绝说,一个人怎能抗动1000磅的东西呢?这种笑话他可写不出来,戈林马上反驳说,干嘛说是一个人干的? 10 个不就行了?要知道这可是共产党的阴谋!于是那个记者便要求戈林在这篇报道上签字,因为这已经不是新闻报道而是政治文件了,戈林心里着实有点发虚,虽然他为此策划很久了,可这时希特勒毕竟还没有拿到国会 2/3 的多数,也没有得到内阁的授权,公然破坏宪法的责任他可承担不起,但事已至此,不签也不行,于是他很狡猾地在报道上画了一个大大的 G 字,算是签名(戈林名字的第一个字母)。

我想你已经注意到了,我说戈林 ” 为此策划很久了 ”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那个纵火犯名字叫做范·德·卢勃,是个荷兰国际共产党人,他既不喜欢纳粹,也对莫斯科没什么好感,是个头脑简单的 ” 爱国青年 ” ,他觉得,德国革命只有在某种惊人的历史事件的推动下才 能爆发,他想用国会大厦的熊熊燃烧的烈火来唤醒麻木不仁的德国人。可是,这个可怜的倒霉蛋还不晓得,希特勒早就期盼着共产党人能做点什么蠢事,好让他能找到借口清除异己,这个没头脑的纵火狂简直是上帝送给纳粹党人的,希特勒、戈林、也许还有戈培尔,早就知 道卢勃将要在国会纵火,他们安排纳粹冲锋队悄悄潜伏在国会大厦内,等着大厦燃烧起来时再给它 ” 添点油 ” ,把事情闹大,不然,就凭卢勃那区区100磅的纵火材料,怎么也无法引起那么一场大火,当然戏也就演砸了。

等到召开内阁会议时,希特勒大肆宣扬这一事件的严重性,竭力攻击共产党人,尽管在内阁里纳粹党人并不占多数,可大家都被希特勒那极具煽动性的言辞给搞懵了,既紧张又恐惧,生怕共产主义革命爆发,几乎没怎么考虑就一致通过了希特勒的要求,结果一下子就把葬送民主的悼歌给吹响了。

那么,希特勒要求的是什么东西呢?听起来好象很滑稽,他要求采取某种措施来保护 ” 德国公民的文献资料 ” ,是不是觉得有点可笑?可别急,关键在那 ” 某种措施 ” ,希特勒要求,德国政府有限制公民个人自由、言论自由的权力,包括限制出版自由、集会自由和结社自由 ,有权对公民的邮件、电话、电报进行检查,有权给警察颁发搜查公民住宅的许可证,有权没收公民的私人财产,有权对持有武器的公民判处死刑,甚至政府在必要时可以接管德国各州的自治权力。

这下你一定笑不出来了吧?不管怎么说,希特勒终于拿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内阁授权,下一步,就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授权生效了。根据德国宪法,想要通过一项与宪法本身相抵触的法律或政策,必须得到国会 2/3 的多数票,但希特勒很清楚他的纳粹党不可能在国会获得 2/3 的席位,而且对于其他党派赞同与否,他也一点把握都没有,因此,他狡猾地走了一个捷径。

这个捷径是什么呢?那就是德国宪法第 48 条有一个规定,总统在国家紧急状态下可以行使暂时的独裁权,这本来是为应付战争或革命而设计的,但宪法并没有详细解释所谓 ” 紧急状态 ” 究竟应该是个什么状态,因此希特勒非常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他找到总统,要求后者行使宪法赋予的独裁权,绕过国会强行通过他的法案。这时的德国总统,是上次大战中的老英雄兴登堡,一个保守、正直的老普鲁士军官,他压根就瞧不起希特勒和他领导的国社党,可是,兴登堡很也清楚,不管怎么说,国社党毕竟是当时的第一大党,作为总统,他相信德 国民众的选择,也有义务支持自己的总理——虽然他根本就不晓得自己究竟在支持什么——希特勒对兴登堡说,为了防止共产主义革命,通过法案是必须的,而且他保证不会滥用这一权力,于是兴登堡也就不再说什么,签字同意了。通向独裁的大门就此打开。

希特勒狡猾地利用德国宪法的一个隐晦的漏洞,把总统的独裁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从而开始了野蛮、血腥的政治清洗。

希特勒首先拿德国共产党开刀,大批共产党人遭到逮捕——请注意,是”合法”的逮捕——甚至包括有豁免权的国会议员,一群群穿着褐色衫的冲锋队暴徒们未经许可便破门而入,强行搜查,把无辜者从睡梦中拖起,扔进冲锋队的营房,严刑拷打,逼迫其供认对德国的罪行 。与此同时,希特勒对于他的竞争对手,社会民主党及其他自由主义党派也毫不留情,各种集会被勒令停止,所属报刊被取缔,公民权利亦被取消,德国头一次领教了纳粹独裁的滋味。

经过短短几天的暴力恐怖,德国政治已经面目全非了,公民不敢再随便议论政治,不敢再在公众场合嘲弄国社党的种种丑陋与罪行,生怕哪天走到大街上会被莫名其妙地逮捕。可是,希特勒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不想躲在总统授予的”暂时独裁权”下过日子,他要成为德国名副其实的统治者,由于他认为经过几天的清洗,反对的声音应该都已经消失了,重新举行大选以获得国会2/3多数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便于1933年3月5日举行了德国二战前最后一次全国大选。

可是,让希特勒大失所望的是,尽管有种种许诺、恐怖和暴力威胁,但他的国社党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多数票,虽然纳粹党人以1700万张选票遥遥领先,比第二大党社会民主党足足高出一倍之多,可却仅占总票数的44%,组织一个联合政府倒还可以,离2/3多数还差得远呢。

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并不打算利用非法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要为自己的独裁披上合法的外衣,因此,希特勒并没有否定这次选举,或是干脆再重新来一次,他承认了选举的真实性,而且也不打算再去捞取那个该死的2/3多数票了。可是,如果没有2/3的多数,希特勒又如何修改宪法呢?万般无奈之下,他只有求助于在国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民主党派,希望他们信任自己,给予自己独裁的权力。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说,这不是在开玩笑吧?希特勒还会这么天真,希望别人赞同自己独裁?那些占多数席位的民主党派,怎么会愚蠢到去葬送自己的政治生命?可是,我不得不告诉你,事情就是这么荒谬,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希特勒在新一届国会上,发表了也许是他毕生中最精彩、最虚伪的一次演说,他承诺一切旧有的秩序都会维持不变,国会所赋予他的独裁权,仅仅在某些狭小的特定范围适用,绝不会导致国家权力结构的改变,也不会限制任何公民权利,他唯一的目的,就是领导德国重新建立在一战后的世界地位。希特勒在演说中,竭 力想煽动起德国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这一点也不困难,无论是对希特勒还是对德国人——他呼吁全体德国人”从自私自利的党争中解脱出来,在民族自觉中团结起来,建立一个自豪的自由的统一的德国”。

几乎所有的民主党派都被希特勒的花言巧语所打动,德国人的那种特有的黩武精神,以及对荣誉、对”铁与血”的热切渴望,指引着他们在自己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了字,国会一致同意把自己的立法权移交给政府,为期是4年。这些在民主制度下浸泡了15年的国会议员们似乎还不懂得,一旦你培育出了独裁的种子,它就会像可怕的瘟疫一样四处蔓延不受控制,不要说是4年,即便是4天也足以摧毁一个健全的民主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国会中并非所有党派都被希特勒所蛊惑,社会民主党领袖,可敬的奥托·威尔斯议员,昂然不屈地站出来反对希特勒的独裁,他代表他的党投反对票,并庄严地宣布,”在这有着历史意义的时刻,我们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庄严地保证要维护人道和正义、自由和 社会主义的原则。任何授权法都不能给予你摧毁永恒的、不可摧毁的思想的权力!”

让我们记住这个人,这个名字,以及这个宣言,尽管社会民主党在国会仅有84个席位,远远不及投赞成票的441之多,尽管他们的反对对大局来说无足轻重,可即便是在如此黑暗的时刻,我们也依然可以看到在那些迸闪着的绚丽的火花。

不过,今天的我们大概很难去谴责德国人当初的选择,”饿肚子的自由”的滋味,大概不会太好受,更何况,自从1918年一战失败后,德国人已经受了长达15年的窝囊气,一旦有人提出要把德国重建为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强国,又怎能不把尊严顶在脑袋上好好爽一下呢(作为中国人应该不难理解)。

要说德国人的这种心态,看起来倒也真是蛮合理的,可不是吗,我这儿连一日三餐都发愁呢,你还在那里唠唠叨叨、罗里八嗦地奢谈什么自由,那不是扯淡吗?要是我真饿死了,别说自由,恐怕连棺材都没有呢。我想即便是在今天,也依然有不少人这样看待问题,没有生存权,哪儿来的人权?

可是,话又说回来,无论是你选自由还是选面包,最后的结局恐怕都不见得如何美妙,选了自由,自然免不了要挨饿,可一旦失去自由,面包能不能保得住,却也难说的很,1933年的德国人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吗?

那么,我们该如何抉择呢?我想,这种两难的抉择之所粤钊烁械嚼Щ螅(原文乱码,幸好不影响理解全文)不知你是否看过成龙主演的一部影片,名字叫作《我是谁》,片中有一场戏很有点类似的味道。成龙为了保护一张刻有秘密武器资料的光碟,被两个武术高手困在大厦天台上,那两个坏蛋对成龙说,现在给你两个选择,一是把光碟留下,然后你自己跳下楼去,二是我们把光碟抢回来,然后把你给扔下去。乍一听起来,这两个选择好像给了成龙一个机会,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可再一想,无论他选哪个,结果都一样,都免不了丢掉光碟跳下楼去,看来成龙也和我们一样遇到了麻烦。那么,成龙又是如何选择的呢?其实他的想法很简单,我干嘛 要听你的?成龙回答说,我还有第三个选择,光碟我留下,然后把你们俩个扔下去。

成龙的这个有趣的答案也许多少给了我们某些提示,就是说两难抉择的前提不一定成立,事实上可能还存在第三种选择,即,面包我要了,可那个自由你也得给我留着。问题是,这第三种选择在现实中有存在的可能性吗?我们能既要面包又保住自由吗?还是老办法——把陈 旧的历史书从垃圾桶里翻出来,然后仔细地读它一读。

1929年10月24日——对于美国人来说,如果有世界末日,那一定是这一天——这天早上,纽约证劵市场毫无征兆地全面崩溃,股价跌降之疯狂,连股票交易记录机都无法跟踪,无论是经济学家、资本家、还是白宫的那些政治家,全部目瞪口呆,毫无思想准备,更可怕的是随之而来的信用彻底消失,银行出现挤兑风暴,国家财政陷入混乱,工厂停工,货品滞压,失业率迅猛攀升,这些现象都预示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场经济危机爆发了。

有人曾问英国最有名望的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人类历史上是否有类似的事情?凯恩斯想了想,认真回答道,有的,那是在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前后共400年。在美国,大批被债务逼得走投无路的人选择了自杀或是逃亡,就连那些大资本家们的日子也异常难熬,因为他们在银行的钱根本就拿不出来。到了1933年春季,美国国内18600家银行全部停止营业,联邦政府黄金外流已经超过2.5亿美元,财政储备还不到应付款项的1/7,这个国家实际上已经破产了,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甚至惨痛地说,我们已经山穷水尽。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1929年的美国经济危机,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意义最深远的一次经济危机,这场前所未有的、令人绝望的危机一直持续了3年多,波及日本、美洲、乃至全欧洲(苏联除外,因为它的经济与世界并不接轨),使得欧洲国家关系空前紧张,令日本、德国民族主义急速膨胀,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就是利用这场经济危机中人们要”面包”的欲望,从国会中最小的一个党派,一跃成为全国第一大党。

如果你问独裁最容易出现在什么时候,那我可以很肯定地回答你,就是在那个时代。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如果我们把1933年美、德两国政治领域的事件拿出来做对比的话,就不难发现其中的雷同之处。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罗斯福在实行新政时,经常受到最高法院的肘制,每每令他万分恼火。在罗斯福刚刚当政时,这一情况还不明显,因为美国尚处在风雨飘摇的经济风暴中,大家都在齐心协力熬过这段艰难的岁月,所以他的各项法案几乎没怎么费力就可以得到国会多 数票及最高法院的支持,可是,经过百日新政,美国经济有了较明显的起色,大家也都回过劲来,缓了口气,这时矛盾就来了。罗斯福的民主党是在南北战争时期发展起来的,在美国政治中一直是少数党,仅仅凭借1929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才入主白宫,因此,作为对手 共和党把持的最高法院,当然不肯给他面子,更要命的是,最高法院的几位&&&&官,基本都是林肯时代的人,用罗斯福的话来讲,是一群”马车时代”的人,保守是他们共同的特点,面对罗斯福左一个新政又一个新政,被搞得眼花缭乱,委实接受不了,起先因为经济危机而 不得不授予罗斯福各项权力,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到了该收回权力的时候了。

1935年1月,最高法院以8比1的票数,宣布罗斯福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从此拉开了法院与政府的权力战争。紧接着,最高法院又于5月一口气判3项新政法律违宪,到了1936年初,又废掉了6项法律,这样一来,罗斯福颁布的各项法律,已经被废除了1 0多项,新政基本陷于瘫痪状态。

我们不难想象,罗斯福是何等的窝火,要说这帮人可真是些忘恩负义的家伙,如果不是百日新政挽救了美国的经济,他们哪儿还会有闲情逸致来对新政说三道四?再说,被废除的这些法律,都是为了保障美国公民的权利才出台的,就像前面所说的那个帕里什诉西岸旅馆案, 《最低工资法》是为了救济贫民穷人,要说起来最高法院你算站在哪头的?

1936年,罗斯福再次以绝对优势当选第33任美国总统,这下有了民众的支持,罗斯福认为自己有实力回应最高法院的挑战了,他要改变最高法院的敌对态度,把后者致于自己的势力之内。可是,司法独立,是三权分立的前提,也是美国立国的基石,想打破传统,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按照美国宪法,想扭转最高法院的乾坤,只有两种办法,一是让国会修改宪法,二是由总统直接任命自己的亲信当&&&&官,罗斯福很清楚,想得到国会2/3多数就这一问题支持自己修改宪法,简直就如同作梦,根本不能想,因此他企图走个捷径,由自己任命比较听话法官来主持最高法院,但这一点也很不容易做到,因为美国&&&&官是终身制,除非犯下严重罪行,否则任何人都无权解除他们的职务。于是,罗斯福开始秘密酝 酿一项前所未有的政治改革方案,那就是改组最高法院的组成机构,这一计划提出,凡是年满70岁的&&&&官,如果不自动退出最高法院,那么总统就有权再任命一名法官进最高法院,简单的说就是罗斯福来了个”逼宫退位”,想利用增补多数的办法来控制最高法院。

罗斯福这一方案刚一宣布,立刻引起美国舆论大哗,不仅是对手共和党,就连民主党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这几乎等于把最高法院的权力拱手让给了联邦政府,失去了最珍贵的独立性,前任总统胡佛怒气冲冲地叫嚷着”不许碰最高法院”,各家媒体难得一致地抨击罗斯 福实际是想搞独裁,就连一向支持新政的国会也充满了一片反对讨伐声,狂风暴雨般的抗议信更是接连不断寄往白宫,那些在新政中获得收益的人,无论大资本家还是平民百姓,很多都站到罗斯福对立面去了,后者实在没有想到,这次可真是捅了个马蜂窝,但罗斯福岂是常 人,他不为所动,坚信民众站在自己这边,他在3月9日的”炉边谈话”中,把矛头直接对准最高法院的&&&&官们,试图说明自己不是针对最高法院这一机构,而是那些保守派,想澄清他不要独裁仅仅是要维护新政的观点,并希望能够通过公众压力来制服对手。

也就在美国政治出现严重危机,很有可能倒向独裁的最关键时刻,帕里什这个小小的女工,把诉西岸旅馆案打到了最高法院,这就把九位&&&&官直接推到了斗争的最前沿。以休斯为首的&&&&官们,这时面临了一个两难的抉择,是判《最低工资法》违宪以维护最高法院的威信 ?还是选择退让以阻止罗斯福找到迈向独裁的借口?

最终,最高法院理智地选择了妥协,判帕里什胜诉,&&&&官们考虑到,如果宣布《最低工资法》违宪,那么罗斯福很有可能以维护新政为借口,积极寻求改革最高法院,不管怎么说,百日新政毕竟拯救了美国,罗斯福在美国不乏支持者,要是有人不能看到独裁的危害性,一 个劲跟着罗斯福跑,那美国的民主制度就真的彻底完蛋了,于是,最高法院就这样以战术上的失败换来了战略上的胜利,挫败了罗斯福改组最高法院的企图。

且慢,你不是说还有第三种选择吗?怎么&&&&官们没有找到?其实,你仔细想想&&&&官们判决的后果,就明白第三种选择在哪里了。判帕里什胜诉,意味着罗斯福新政的胜利,给那些陷于贫困的人们带来了面包,但同时,这一判决又在事实上驳斥了罗斯福说最高法院企图阻碍新政的观点,使后者的政治改革方案胎死腹中,维护了美国司法的独立性,就是说,美国人尽管有点”过河拆桥”的嫌疑,却得到了实惠,既拿到了面包,又保住了自由。

说到这里,你一定还记得我们曾经提到过的那个倒霉的魏玛共和国,它的那个建立在纸面上的民主制度是多么的弱不禁风,希特勒仅用手指轻轻捅了一下,整座精心构筑的大厦便轰然倒塌,连块砖头都没剩下。现在你已经看到,历史老人并没有特别厚待美国人,在那个混乱 、恐怖的时代,他们遇到了与德国人同样的问题:如何维持一个脆弱的民主制度的正常运转?或者说,民主的基础究竟是什么?

德国人面对”面包”的诱惑,面对天堂般的美好前景,轻易相信了希特勒的承诺,忘记或有意忘记了还有”我干嘛要听你的”这个选择,不相信也不愿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只是期待尼采式的”超人”来解救他们,为他们承担所有的痛苦、困难和义务。

但美国人可不是这么考虑问题的,他们认识到,无论罗斯福的新政挽救了多少美国人,无论罗斯福本人多么的英明、正确,也绝对不能把手中的权利交给他,自己的命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还记得成龙的回答吗?)。如果总统通过紧急时期国会所赋予他的权力任意影响 司法独立性,甚至是违背《权利法案》的立法初衷,那么无论这位总统是否出于善意,都会导致民主制度的崩塌,更何况,独裁制度最大的缺点是缺乏制约机制,即便罗斯福真的是想”为人民服务”,也不能肯定他的后任就是个”明君”,那些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拱手让出自 己权利的人,恰恰没有看到独裁的长远危害,把希望都寄托在一个人身上而非制度上,指望某个人的”恩赐”过活,这可不是美国人想要的,他们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国家里出现个希特勒。这种对专制制度的深刻认识,对自由权利的不懈维护,使得美国终于没有像德国一样走 向独裁。

我想,文章至此,答案已经浮出水面,清晰可见了,每个公民的自由权利,都是构成民主大厦的基石。如果一个民主制度不能保障公民的自由,不能保证大家都有获得面包的平等机会,哪怕再有一千条理由,也将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民主的意义,正在于此。

一篇学习笔记写成的祭文

  汶川地震周年祭日就快到了。记得去年五月的某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一组图片,好多的幼儿和小学生蜷卧在砖石废墟中,血肉模糊,书包散落在他们身旁,他们鲜活可爱小生命就这样陨去了。。。我这个年纪不小的男人,虽自以为见过很多不愿意见的东西而心灵麻木,感情衰退,但还是前所未有地没能控制自己,眼泪像掉了线的黄豆肆意滴落,最后关起门来靠在电脑椅上嚎啕大哭了约一分钟,这种哭法还是我在童年时最心爱最宝贵的东西被人抢走时有过。当时哭过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找到中国红十字会的网站,用银行卡给灾区捐了我平生最大的一次款。


  后来我也反思了一下,为什么当时伤心难过到如此地步,我的反思结果是两个原因:让人不忍卒看的画面瞬间击穿了让尘世经历包裹着的坚硬的心灵外壳,生命的实质和其悲惨脆弱而渴望怜爱的本质猝然展示在我的面前,人的眼泪怎么能抗拒真实生命受难的召唤呢?这个召唤可能根本不经过人的大脑;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现在最心爱最宝贵的女儿和这些悲惨的小朋友是同龄,大概是爱女及人、推人及己、物伤其类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同情心吧。某些人士看到这里可能会说:“看,你还是自私吧,你的同情心就是来源于你的自私,我们的同情心是来源于我们阶级觉悟和崇高信仰,这更加证明同情心也是分阶级的。”某些人士非要这么说,我也没办法,因为我不知道现在的我属于哪个阶级,我既不是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也不是剥削别人的资本家,但我只知道我也有同情心。


  正因为对一年前的那场痛哭记忆犹新,为了不让宝贵的眼泪白流,更为了彻底弄清流泪的原因,今天,我在会场外正襟危坐认真学习了四川省建设厅厅长的重要讲话。


在学习的同时也参阅了由千余名专家调查,由50名权威专家“代表”这千名专家作出的专业报告:《“5·12”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报告》


 


(会前胡思乱想:我的专业就是搞建筑结构设计的,从大学毕业到现在也有大十几年了,一直从事结构设计工作,并也做到了技术负责的位置。虽然自身专业水平让我很惭愧,但现在也混进了某省会城市的专家队伍。我真的认为我还够不上专家,何况这个年头专家的名声很不好,但外人还是这样叫。当所谓的专家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比以前自己搞设计时轻松多了,可以关心一些以前想关心而没时间关心的国家大事。这些年我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很多名气很大的专家前辈,里面确实有名副其实的真正的学问人,他们的学问和治学态度真的值得我好好学习。但我也悲哀地发现,很多专家的学问尤其是治学和为人精神我没法恭维,因为我发现他们在专业上基本是吃老本,对新知识没有继续学习的愿望,当你和他们讨论问题时,他自以为的强项会滔滔不绝,极端自信且不容你质疑;当遇到他也不知道的问题时,会王顾左右而言他,一心想掩盖他其实也不知道的事实。还有一个让我鄙视的现象:当单位发点福利或组织旅游时,某些平时衣冠楚楚、举止有度的专家会表现出非常自私的一面,种种不堪就无法一言而尽了……。所以专家的话不是完全放屁,也不能不假思索地全信…哦,打住,会议开始了。)


 


 


四川正面回应地震中倒塌房屋存在质量问题质疑


 


四川省7日举行的“5·12”抗震救灾周年新闻发布会,对社会上有关地震倒塌建筑存在质量问题的质疑作出正面回应,明确表示,只要有确凿证据证明建筑设计和施工确属存在违法问题的,有关职能机构将依法查处。


四川省建设厅厅长杨洪波说,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四川大量房屋严重破坏甚至倒塌。省委、省政府对危房鉴定工作高度重视,制发了《关于正确处理震后危房鉴定和拆除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委支持下,组织省内外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2500余人次,深入灾区开展地震震害调查,并组织房屋震害研究专家组进行深入分析论证。


据杨洪波介绍,前不久,专家组公开发表了《“5·12”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报告》。报告认为,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及相同区域房屋震害不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地震的原因。此次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发震方式特殊、震动持续时间长,地震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震害范围广。


(笔记:这次汶川地震确实是罕见的大地震,但也不能无限夸大地震的摧毁力,因为毕竟地震烈度没有高到山川毁灭的地步,何况我们看到高烈度灾区还是有不少房屋损坏轻微甚至安然无恙。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在同一区域的不同房屋的损坏程度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呢?这需要经过详实的调查、仔细的分析,用科学的态度弄清是设计的缺陷,还是施工的问题,还是规范的不足?垮塌的房屋和完好的房屋区别在哪里?何况现在对地震的研究虽然还很不能让人满意,但现有科研成果还不至于让我们一无所知,措手无策。我们总不能在没有灾难的时候豪情满怀、人定胜天;遇到灾难就垂头丧气,天命难违,这不是科学的精神。)


 


二是不同地质构造、不同场地条件的原因。在不同地质构造的区域或虽在相同区域但不同场地条件下,由于地震波传播的方向、地震波峰值的叠加效应和共振效应等原因,会导致不同区域或虽在同一区域的房屋震害明显不同的结果。


(笔记:这段话大概是对同一区域不同房屋的损毁程度不同的解释。但我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告诉我,一定范围区域的场地条件是大致相同的,是由这个区域内地下基岩之上的覆盖土层的厚度和物理力学性质所决定,往往在数万平方米,甚至数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这个场地条件是相似的。我们做一个数十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地勘报告给设计提供的场地类别只有一种,绝不会有两种。)


 


三是房屋本身结构类型和建筑形式的原因。不同的房屋结构类型和建筑形式,在这次地震中体现出震害明显不同,比如以大开间、大开窗、外走廊等形式的砖混结构建筑震害最为严重,垮塌也比较多。


(笔记:这段话没问题,这是结构设计的常识。但地震中很多框架结构的教学楼损坏最严重,这如何解释?搞设计的人都知道,现在教学楼谁还设计成砖混结构?我们在电视和照片上也看到,垮塌的教学楼是钢筋扭曲断裂后的钢筋混凝土梁柱废墟,是框架结构,不是砖混结构)


 


四是不同年代抗震设防标准的原因。除松潘、石棉、九寨沟县外,此次地震的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房屋建筑的最大设防烈度为7度,而汶川地震实际影响烈度达到了8至11度,地震实际影响烈度普遍超过极重灾区建筑设防烈度的1.5至4度。根据抗震规范对大震进行超越概率计算的结果,当实际影响烈度超过设防烈度的1.5度时,房屋结构主要受力构件的强度和变形无法承受,倒塌在所难免。


(笔记:这段话就说得不专业了。现行抗震规范规定,7度区约50年一遇的多遇地震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是0.08g,在约2000年一遇的罕遇地震下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是0.50g,后者是前者的6.25倍。设防烈度为7度时,罕遇地震折算成烈度关系是大约9.5度。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抗震设计的一切原则和措施都是围绕这个目标进行的。简单地说是用两个设计步骤来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


1,  对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下的承载力计算和弹性变形计算,让结构在小震下的安全度和变形处于可控之内,以保证“小震不坏”的目标。


2,  用概念设计的方式,采用优化结构体系,加强抗震构造等措施保证大多数结构“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就是说在罕遇地震下结构虽然会损坏严重,但不能瞬间坍塌。另外对一些重要的或抗震不利的建筑,是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的计算手段来进一步保证“大震不倒”的目标。


所以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的条件下,按7度设防的建筑应该在遭遇9.5度(理论上)的罕遇地震下能做到“大震不倒”,当然实际情况不可能这么理想,但大多数建筑应该是能经受这样的考验的。而决不是“当实际影响烈度超过设防烈度的1.5度时,房屋结构主要受力构件的强度和变形无法承受,倒塌在所难免”。可能有人会问,这次地震中存在高于9.5度的极重灾区,这些地区的房屋就会一定倒塌吗?我的回答是:不见得。一方面,在实际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往往出于保护自己,减轻自身责任风险的心理,在计算结果基础上放大构件截面和配筋,提高结构的安全度,这在设计领域是一个最常见的现象;另一方面,还有优秀的结构体系或者良好的施工质量等超出规范制定时所依据的平均设计施工水平的房屋,他们在超出9.5度的高烈度地震下应该有更好的表现。第三方面,正常设计、正常施工的房屋在高于9.5度的罕遇地震下,其垮塌也是一个概率问题,虽然这个概率我们无法得知,但肯定不是全部垮塌,更不是恰好是教学楼垮塌,而周围的房屋不垮塌)


 


五是使用不同建材及制品的原因。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预制空心楼板中大量使用冷拔低碳钢丝构件的房屋,以及在农村建房中大量使用“干打垒”等土筑墙形式,用泥、砂或糯米浆为主要粘结材料的房屋,其整体性和抗震性均差,在这次地震中震害严重,倒塌较多。


专家的最后结论是:重灾区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很难抵御此次特大地震的破坏,重灾区房屋的倒塌是不可抗拒的。


(笔记:教学楼是政府投资的正规工程,可不是村镇上不经设计,没有监理随意施工的民房,更不是用“干打垒”等土筑墙形式,用泥、砂或糯米浆为主要粘结材料的房屋。专家的最后结论还是说在这样的大地震下要“认命”,但是还是没能解释:重灾区也有很多房屋幸存,但这个概率幸运女神眼里恰恰没有教学楼。)


 


杨洪波同时表示,这次特大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在技术上也是有教训可总结的。目前工作重点是通过对房屋震害研究,进一步认识地震对房屋建筑破坏机理的规律,从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优质高效地推进重建工作。


杨洪波最后说,至于社会上有人提到倒塌建筑存在质量问题,四川省委、省政府态度很明确,只要有确凿证据证明建筑设计和施工确属存在违法问题的,有关职能机构将依法查处。


(笔记:这点我是死活想不通的。受灾群众对房屋的质量提出质疑,是基于他们看到损毁的房屋周围还有没有垮塌甚至完好的建筑物,看到其他一些政府和社会建筑没有倒塌的情况下,而学校却倒塌了,而他们的孩子正是死于这些倒塌。提出这个质疑很正常,很合情合理。政府要消除这个质疑应对每座倒塌的学校作详尽的调查。设计,施工,监理,验收每个环节都要查,并出具详细调查报告。虽然这个工作很艰苦很繁重很困难,但在几万逝去的生命面前,在5335个(官方最新数据)逝去的小生命面前,天大的事也是小事,这工作再困难也要做。也只有做了,才能消除群众的质疑。你掌握强大的社会资源,拥有无比的权威,自己不做,反而要求群众做,这是什么道理?更何况有群众自发自费地去做,你又不愿意,前不久不是有人因为自发自费调查受难学生人数和姓名,反而被以fan政府zui而被刑拘,调查人数和姓名你都不容许,你说群众该怎么办?)


 


  几天后就是汶川大地震周年祭日。谨以这篇笔记作为我祭奠5335个在天小亡灵的祭文。如果有一个小亡灵能在茫茫尘世中看到这篇祭文,我就非常欣慰了。可能这个小亡灵会问:“叔叔,你的这篇文字既不正规,又不严肃,更不感人,里面还到处是晦涩拗口的专业术语,怎么能当祭文呢?再说,你说的那些道理我也不懂啊”。我只能回答,孩子,叔叔只是一个学理工出身的平庸之人,真的写不出细腻悲情,感人泪下的文字。去年哭过之后,今天我无法再流泪了,我只能用我唯一的小本领—讲道理来祭奠你们。道理在情感面前是冰冷坚硬无味的,但却是美好情感的守护神,这个道理你们在天堂已经不需要懂了,但你们在人间的弟妹—我的女儿和她的一切伙伴还得懂。

胡主席指挥我们前进



image



制作群:


作词:王磊


作曲:王磊、成安新


编曲:郑平昌


演唱:杨跃


配画:刘旭


弦乐: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爱乐交响乐团


管乐:爱乐交响乐团


合唱:总政合唱团


录音:婷婷


缩混:郑平昌


动漫:陈阳


指导:韩玉春、周发猛


摄影:周振国


封套设计:付莘、刘旭


监制:王国欢、高鹏、周瑛瑛


出品:海军军事训练大队、海政文工团


鸣谢:张学尧、路宏伟、谢青、桂峰桃、吴良俊、孙金宝


制作人:王磊


 


胡主席指挥我们向前进(主唱+合唱版前奏弦乐) 
  http://www.5281.com.cn/Musicplay/5281.com.cn_c17f5d272809b7f7_2214.html
 
 胡主席指挥我们向前进(主唱+合唱版前奏合唱)
  http://www.5281.com.cn/Musicplay/5281.com.cn_c40ecf3302f15086_2215.html
 
 胡主席指挥我们向前进(主唱版前奏弦乐)
  http://www.5281.com.cn/Musicplay/5281.com.cn_cf18a8272473e109_2212.html
 
 胡主席指挥我们向前进(主唱版前奏合唱) 
  http://www.5281.com.cn/Musicplay/5281.com.cn_beb71bd8ed44d685_2213.html
 
 胡主席指挥我们向前进(合唱版前奏弦乐)
  http://www.5281.com.cn/Musicplay/5281.com.cn_414fbb980e7fae1c_2216.html
 
 胡主席指挥我们向前进(合唱版前奏合唱)
http://www.5281.com.cn/Musicplay/5281.com.cn_98c6e6b287b2c993_2217.html


南方周末:《三本书改写美国食品安全史》


作者:钱霄峰


卫生是食品安全最直观最基本的衡量标准。今天的中国人每天向食品投去怀疑眼光的时候,可曾想到美国在进入大工业化食品生产之初,也曾经历过一段非常不光彩的历史?


在美国食品安全一百年来走过的路中,三本书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的出版引起巨大的社会舆论,推动了美国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促成美国食品安全状况不断迈上新台阶。


《屠场》、食品卫生和FDA



《屠场》


“工厂把发霉的火腿切碎填入香肠;工人们在肉腚上走来走去并随地吐痰;毒死的老鼠被掺进绞肉机;洗过手的水被配制成调料……”


这样令人作呕的场景,是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100年前的小说《屠场》的片段,描绘的是芝加哥某肉类食品加工厂。


传说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在白宫边吃早点边读这本小说。读到这里时,罗斯福大叫一声,跳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


揭开食品安全问题冰山一角的正是辛克莱。他到芝加哥的肉联厂里和工人们一起生活了七周,亲眼目睹和听说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这本小说以立陶宛来美移民日格斯一家在肉联厂打工的悲惨生活为主线,揭露了肉联厂工人们的非人道的劳动状况。


令辛克莱没有想到的是,小说出版后,对现实的影响远远大于其艺术贡献。他后来曾就此调侃,“我想打动公众的心,不料却击中了他们的胃”。


1906年2月,这本扒粪文学的先驱之作甫一问世,美国国内肉类食品的销售量急剧下降,欧洲削减一半从美国进口的肉制品,美国整个畜牧业陷入一片恐慌。而书中暴露的美国肉品加工行业的种种内幕,在新生的城市中产阶级中,引发了对食品安全和卫生的强烈反应。


罗斯福看过此书后,专门约见了作者辛克莱,并责令美国农业部调查肉联厂的情况。调查的结论是“食品加工的状况令人作呕”。


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当年6月美国国会即通过了两部联邦法律:食品和药品法案以及肉类检查法案,并建立了以化学家威利博士(Dr. Wiley)为首,共11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班子,形成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ederal Drug and Food Administration,FDA)的雏形。


辛克莱肯定无法料到,他早年写就的为劳工权利呐喊的小说,居然直接促成了日后在美国食品安全方面扮演守护神角色的FDA的成立。


《寂静的春天》、环境安全和EPA



《寂静的春天》


任何食品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天然生长和被生产的,环境安全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但是美国人也不是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告诉人们这一真理的正是英年早逝的女科学家卡森。


卡森在大学里学习生物专业,后进入研究生院继续学习海洋生物学,成为当时凤毛麟角的女生物学家,并供职于美国渔业和野生动物服务局。早在1945年,卡森就接触到了大量有关合成化学农药DDT副作用的记录。她比常人更早地了解到:到1958年,全美已有超过100万英亩的土地被喷洒了强杀虫剂Dieldrin和Heptacblor(两种有机氯农药)。


1958年1月,卡森接到一封女友的来信。朋友在信中描述了一个小镇的春天如何异乎寻常的安静,听不到了鸟鸣,感觉不到任何自然的气息。她坚定了写这本书的决心,经过4年的大量准备,书稿终于在1962年完成。


和《屠场》的命运类似,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这本书。在朋友的帮助下,最初从1962年2月份开始在《纽约客》(Newyorker)杂志上连载,直到同年10月才正式以书的形式出版。


书中以扎实的数据和资料,严肃地指出人类不加选择的滥用农药、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合成制剂,将会危害鸟类和其他野生生物,并通过污染食品、空气和水,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她还提出了人类如何认识和处理与自然的关系的大话题。意识到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以及技术进步的局限性,她试图从生态学的角度提供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味地陈述问题。


即便如此,这本日后被誉为“现代环境保护主义的基石”的书一出版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今天大众普遍接受的环境保护的理念在当时还属于“惊人之语”。加之她主张减少化学合成制剂的使用,直接触及了化工巨头的利益。他们不惜花费数十万美元雇用科学家发表文章,猛烈批评、挖苦和嘲笑卡森的见解,诋毁她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一些文章甚至还大肆渲染她一直独身的事实,对作者进行人身攻击。


激烈争议中,该书得到了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重视。卡森于1963年出席了国会的听证会。肯尼迪在国会上讨论了这本书,并授意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PSAC)对杀虫剂问题展开专门调查。


结果,卡森关于杀虫剂潜在危险的警告被确认,一些企业和官僚被起诉。美国国会开始重视起来,成立了第一个农业环境组织。


这本书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相关立法得以通过,从而禁止美国国内再生产和使用农药DDT(但是仍然可以在海外销售)。DDT在土壤和食物中的残留性很强,即使是在美国禁用多年后,仍不时有报道说在某些动物体内甚至人体器官中检测到它的存在。


197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案(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成立了美国环境保护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简称EPA)使环境保护不仅有法可依,也有了执行这一使命的实体。


实际上,这本书直接推动了美国民间的环保运动,扩大了公众知情权概念的普及。她去世6年后,环保人士发起了地球日(Earth day)。每年的4月22日,全世界的环保组织会筹划各种形式的活动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


《快餐王国》、食品健康和构想中的食品安全局



《快餐王国》


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美国食品安全的问题表面上得到较好解决。但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美国三分之一的成人超重和三分之一的儿童肥胖。


在今天的美国,食品问题一步步演化为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转基因食品、荷尔蒙和其他各种添加剂开始出现。诱人、漂亮的外形下面,食品安全,仍然是一个问号。


出版于2001年的《快餐王国》一书充分继承了扒粪新闻写作的传统。作者艾瑞克·世洛舍的核心观点是,《屠场》一书发表近一个世纪过去,但大工业化食品生产改变甚小,甚至随着垄断程度的加深,工业化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全书详细讲述了麦当劳成功的神话。以麦当劳为代表的美国快餐文化最初伴随美国西部开发、高速公路网的延展和大工业农业的发展而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1979年,麦当劳公司的主席弗里德·特纳灵感凸显,发明了无骨的麦乐鸡(McNuggets),一改过去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鸡而且过程繁琐的缺点,使吃鸡成为一件方便快捷的事情。


麦当劳在该产品推出市场后迅速成为美国第二大鸡肉购买者,仅次于专门销售鸡肉产品的肯德基公司。很快,1987年美国禽肉消费量第一次超过牛肉和猪肉成为第一大肉类,近几年禽肉占到肉类总消费量的44.2%,居各种肉类的首位。


如果说辛克莱的书促使人们关注禽肉动物如何被屠宰和加工的环节,到了《快餐王国》的当代,食品的大工业化生产冲向了新的高度。快餐文化成为美国文化的代表,美国人平均将90%以上的食品开支花在购买加工过的食品上。


在美国,看似简单的“吃什么”问题背后,隐藏着巨额的利益博弈。快餐食品的低价完全不反映真实成本,它将对健康、环境和廉价劳工的成本都外在化,转由整个社会来承担。由此带来的肥胖和各种心血管疾病给公共健康带来了很大危害,使美国公共医疗和保险体系不堪重负。


但食品生产巨头们为维护利益,不惜花费巨资砸在各种广告和公关活动上,甚至日益将目光投向消费力渐涨的未成年人身上,诱发其冲动型购买。美国政府对玉米、大豆等少数经济作物的高额补贴,使得少数食品加工公司控制美国的整个农业。美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标注和限制,也因为这些大公司的阻挠,从未像欧洲和日本那样进入立法程序,更遑论在现实中贯彻了。


考虑到转基因食品等新领域落入农业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环境保护署的“三不管地带”,艾瑞克在书中建议:美国国会应该成立一个新机构,赋予它足够的权威,全权负责和统领食品安全的各个方面,捍卫公众健康。


《快餐王国》的出版,引发了美国公众对食品安全和快餐文化的深刻反思。近年来日益普及的有机食品风潮,正在引导着美国公众向更健康的饮食结构转化,推动美国的食品安全迈上更高台阶。


综观美国食品安全走过的世纪之路,这几本书宛若珍珠,在每一个关节点上绽放理性和社会关怀的光辉。而更值得嘉许的是美国公众舆论与政府及立法机构的良性互动。虽然新问题不断出现,但美国人至少不再像我们那样,整天为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而发愁了。

中兴通讯就巴基斯坦员工失踪发布声明

2008-08-31 22:19:29 来源: 网易科技 网友评论 0 进入论坛


网易科技讯 8月31日消息,针对两名工程师在巴基斯坦失踪一事,中兴通讯发布声明,称目前搜救工作还在继续,将尽快向外界传递最新消息。


以下为声明全文:


8月29日在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失去联系的两名中国工程师为中兴通讯的项目分包商公司员工,在8月29日乘车前往西北边境省的下迪尔地区进行业务检查时失去联系。同时失踪的还包括随行的一名巴基斯坦司机和一名巴基斯坦保安。我公司在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的统一指挥下,协同分包商合作伙伴以及社会各方在巴基斯坦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寻找失踪人员下落。目前搜救工作还在继续,一有进展将尽快将消息传递。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文章:


中兴通讯两名中国工程师在巴基斯坦失踪 李铁成


——————————————————————————————————————————


新闻上看到公司的两个工程师在巴基斯坦失踪了,我心里颇为不安。他们去的西北边境省份Lower Dir,那里的规划是我做的。一想起他们是为了勘查我规划的站点而遭遇了不测,我就很担心。


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区一带都是穷山恶水,民风彪悍。我们和客户提交规划方案的时候,客户对指着电子地图说,你们不要在这里做规划,这里部落区的人不会让我们建基站的。我们说,Why not conmmunicate with them? 客户苦笑着说,They don’t talk, they talk with gun! 我们说,You can pay them some money. 客户说,They’ll take the money and shoot you!!!我操。客户还介绍说,他们在当地的基站天线经常损坏,原因是当地人教小孩子打枪,端着AK就指着基站的天线说,“喏,打那儿!”。我操!


年初我在巴基斯坦的时候,我们的同事下去勘查就得穿上长袍戴着头巾和墨镜化妆成本地人,后来还发回来举着AK47做恐怖分子耀武扬威状的穷欢乐纪念照。后来就有两个兄弟去Chitral省遭遇一伙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差点被绑架,躲在旅馆里人家把恐吓信也送来了,幸好在当地人的保护下得以安全撤离。


这一次终于出事了!所以,请不要羡慕那些在海外项目上能公费出国还挣美元补贴的,不容易啊!


无论如何,但愿那两位兄弟能平安归来。


华为中兴员工海外安全之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5日 14:10  国际先驱导报
 
 中资机构和企业在海外遭遇安全问题并非始于今日,但却依然层出不穷。这其中固然有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数量增多和地区冲突不断战乱频仍的因素,但作为企业和各机构本身,如何为海外员工构建起安全伞,也是当下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巴举国搜寻中国工程师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李忠发发自伊斯兰堡 苦苦寻觅了四天之后,等来的依然不是一个好消息。
  9月2日,巴基斯坦媒体援引塔利班发言人的话称,他们绑架了在巴基斯坦西北地区失踪的两名中国工程师及当地随从人员。“我们的人绑架了两名中国工程师,他们现在被我们关押。”
  同一天下午,对于“中国工程师被绑架”的问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有关部门正在设法进一步核实情况。“我们已经要求巴基斯坦方面全力搜救中方失踪人员,保证他们的安全。”
  地毯式搜查失踪者
  事发突然。8月31日,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发表声明,确认有两名中国工程师8月29日在巴基斯坦的西北边境省失踪。声明说,两名中国工程师为中兴通讯的项目分包商公司员工,在29日乘车前往西北边境省的下迪尔地区进行业务检查时失去联系。同时失踪的还包括随行的一名巴基斯坦司机和一名巴基斯坦保安。
  迪尔地区高级警官费达·哈桑·萨阿对路透社透露了更详尽的信息。哈桑表示,两名中国工程师是在维修当地一座通信基站后,返回住所途中失踪的。而最后一次有人看到他们是在基站附近,“时间是上周五(29日)晚上”。
  了解到相关情况后,中国驻巴使馆火速与巴相关部门进行联系,要求巴方协助寻找失踪人员下落。巴基斯坦政府对中国工程师失踪也高度关注,全力帮助搜寻中国工程师的下落。巴警方还投入大量警力,分三路在出事地点进行搜寻。巴基斯坦总理内政顾问拉赫曼·马利克9月1日表示,目前各方正通力合作,寻找线索。
  同时,迪尔地区部落长老也表示,将全力支持政府的搜救工作,挨家挨户地毯式搜索失踪者下落。
  塔利班宣称策划绑架
  9月2日,穆斯林“斋月”的第一天,巴境内的塔利班武装声称“绑架”活动系他们所为。巴国际新闻网援引一名塔利班发言人称,在巴西北边境省斯瓦特河谷地区的塔利班绑架了这两名中国工程师以及巴基斯坦司机和保安。目前这两个中国人很安全。但塔利班发言人穆斯利姆·汗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如果巴政府继续对斯瓦特河谷地区进行军事打击行动,这两名中国人的生命将会受到威胁。
  这名发言人还表示,塔利班武装内的“舒拉委员会”将决定释放被绑架中国人的条件和要求。“我们的人正在照顾这两个中国人,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食物。”
  在获知上述消息后,巴基斯坦总理吉拉尼立即强烈谴责了这种行为。吉拉尼在参议院发表演讲时说,中国和巴基斯坦是历经时间考验的朋友。“你们(武装分子)口口声声说美国是你们的敌人,但为什么还要绑架中国朋友呢?”
  中资公司暂停出事地点新项目
  两名中国工程师失踪地点下迪尔地区距离伊斯兰堡约200公里,大部分为山区,西与阿富汗接壤,西南为巴焦尔部落地区,东部为斯瓦特河谷地区。
  今年7月29日,由于斯瓦特河谷地区的塔利班武装无端挑衅,绑架了25名警察和士兵,致使巴军队开始了军事打击行动,并一直持续至今,给塔利班造成很大打击。另外,巴安全部队在巴焦尔部落地区的军事行动也在进行中,军方称已经打死650多名武装分子。自从8月份以来,该地区已经发生多起自杀式爆炸袭击事件。据巴媒体分析认为,塔利班武装有可能通过绑架外国人企图达到要求巴政府停止军事打击的目的。
  两名中国工程师失踪后,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经商处紧急召开中资公司安全会议。经商处周振成参赞重申,暂停推荐在西北边境省的所有新项目,要求各单位引以为鉴,提高警惕,务必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切实加强安保措施,并立即对营地和驻地安全防范漏洞进行全面排查。遇有情况,应第一时间向使馆经商处报告。
  而对于当事公司来说,中兴通讯公司在事发后也承受了很大压力。据《法制晚报》报道,9月1日,中兴通讯的相关高管已经启程赶赴巴基斯坦处理相关事宜。而网上则有在巴基斯坦的中国网友留言称,失踪的两个工程师是“西安三信的土建经理”,但目前并未得到证实。
  9月2日,《国际先驱导报》驻北京记者试图联络该公司有关负责人,却被告知负责对外接待的部门电话不能透露,只能通过传真联络。截至发稿前,本报没有收到来自中兴公司的任何回复。
  中国人在巴安全敲响警钟
  两名中国工程师的失踪,再次为在巴基斯坦的中国人的人身安全敲响了警钟。这个一向为国人公认的“对中国人最友好的国家”,由于连年国内局势的动荡,中国企业工作人员正成为好战分子用来要挟政府的目标之一。
  2004年5月3日,载有12名中国工程师的汽车途经巴基斯坦瓜达尔西海湾时,预先安置在路边车辆上的炸弹突然发生爆炸,造成3名中国工程师不幸遇难,9人受伤。自此,中国人在巴基斯坦的安全成为关注焦点。
  时隔5个月,巴基斯坦再次成为中国工程人员的伤心之地。同年10月9日,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巴基斯坦经理部的工程师王恩德和王鹏,在上班途中被5名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劫持。在与绑匪历时5天的谈判未果后,巴方14日采取解救行动,王恩德获救,但王鹏不幸因伤死亡。
  2006年2月15日,6名来自安徽合肥一水泥厂的中国工程人员乘一辆客货两用车外出,当车行至距俾路支省首府奎达东南约700公里的胡布镇时,一名持枪歹徒将车拦住,并从车子正前方向车内开枪后逃跑。车内6名中国人中的3人和巴基斯坦司机被打死。而仅在2007年的六七月间,就发生了三起针对中国人的袭击事件,其中至少造成3名中国人遇难,1人重伤。
  如何提高员工在海外工作的安全保障能力,正越发突出地摆在中国企业面前。有分析认为,目前,中国在巴基斯坦的项目比较多,还有不少个体经营者,而且,其中很多中资公司的项目位于安全状况恶劣的西北和西南地区,很容易成为武装分子或者罪犯的袭击目标。
冒险“淘金”背后的辛酸泪
  国际先驱导报见习记者邓媛发自北京 两名中兴通讯公司工程师在巴基斯坦失踪一事,正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在祈祷失踪同胞早日平安归来的同时,中国企业海外员工的生存状态也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38.3万人。他们作为中国企业海外市场的开拓者,足迹遍及亚太、非洲、拉美、东欧各国。因为这其中不乏热点冲突地区,所以他们面临的安全问题如同高悬的利剑,威胁着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正是在这批海外员工的努力下,中国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得以越做越大。但与此同时,这群长期在外的离家游子也遍尝海外生活的艰辛。
  为高薪甘愿冒险
  “我上个月差点去巴基斯坦了,和失踪人的情况一模一样。不过后来由于担心承包商的信誉才没有去。”在有关中兴事件的新闻留言版上,不少同样身在海外或将去海外工作的网友都在惺惺相惜。“到那边工作纯属玩命!”一位有朋友在非洲工作的网友感慨道。“是啊,要钱不要命了。”另一名身处坦桑尼亚的网友如是回应。
  明知“玩命”还要出去,除了公司工作安排的需要外,所在公司开出的“高薪”也是大多数中国员工甘愿去海外冒险的初衷。
  今年8月回国休假的郑宇(化名)庆幸自己早走了一步。由于一年合同到期,被亚信科技派驻巴基斯坦包干项目的他于8月初回到了中国。两个星期后的8月18日,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此后,巴国内接连发生多起自杀式爆炸事件,政局一度陷入混乱。
  郑宇向《国际先驱导报》坦言,自己之所以去年11月与公司签下“赴巴基斯坦”的合约,至关重要的考虑就是“高薪”。“在那边工作的话,等于是拿双份工资。”郑宇说,他除了每个月5000元人民币的基本工资外,还能够得到额外补助,大约是工资的一倍。因此,减去在巴基斯坦的低开销后,他每月都能存一万多元。
  现在,郑宇正是靠着在巴基斯坦的10万元积蓄,帮助父母买了新房。他说:“与华为、中兴的同行们相比,我们公司的补助并不算高。”
  据了解,华为的海外员工每天有40美元~70美元不等的补助,具体数额与工作环境的恶劣程度相关。再加上每月至少6000元的国内工资,以及至少5万元的年终奖,这些员工每年最低的人均收入也有25万元。而在国内,即使有3年的工作经验,年薪10万元以上也并非易事。
  “还不是为了多挣点钱,买房过好日子。”余敏目睹了她的一位好友常年在海外奔波、与女友两地分居的情形。“真是很难。”她说,“每次好友出门,女友都特别担心,生怕发生什么意外,但去海外做项目一次能挣十几万元,几个月把一年的钱都挣了。”
  如今,不少在海外的员工对中兴公司工程师的失踪深表同情,另一方面面对自身的安全处境则心存侥幸。“还好,我在印度,相对安全些。”“还好,我在沙特,相对安全些。”类似的言论在网上比比皆是。而郑宇则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他在巴基斯坦的同事这几日都尽量避免出行,他们还在互相提醒,“千万不要前往巴阿边境”。
  灾难常常防不胜防
  不过,摆在这个将近500万人的庞大群体面前的,往往是不期而至的意外事件甚至灾难。
  “在巴基斯坦,中国移动要求中兴8个月交付2500个基站。印度BSNL要中兴3个月内交付3900个CDMA基站。其实在这些艰苦的地方交付基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9月1日,中兴通讯公司的一位管理者向媒体无奈地表示。他说,有些地方勘测的距离远达450公里,很多意外“难以避免”。
  其实,早在2006年12月,华为内部刊物《华为人》上的一篇文章就曾披露过中国海外员工的危险生活,当时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这篇文章称,“恐怖袭击”“持枪抢劫”“疾病”“飞机失事”是海外员工生命安全的四大威胁——
  “我们有员工在国外遭歹徒袭击,头上缝了三十多针;有员工在宿舍睡觉,半夜歹徒破门而入拿枪顶着我们的员工进行抢劫;在一些国家,我们有70%的中国籍员工得过疟疾;我们还有三名年轻的非洲籍优秀员工在出差途中飞机失事不幸罹难,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仅在2004年一年,就有46名中国员工海外遇难。就在今年早些时候,中国福建建工集团的3名中国工程师在肯尼亚中部地区突遭武装抢劫,其中一人遇难身亡。
  而身处政局动荡地区的海外员工遇到突发事件的几率更大。“我们从不单独出行。”郑宇说,“巴基斯坦没有公交系统,即便有,我们也不敢坐。”每次去超市,郑宇和同事们都要提前约好时间,五六个人一起前往。他感慨道,每当居住地附近发生爆炸时,他和同事都特别紧张,“不知什么时候就轮到自己了”。
  下班后只能看着天空发呆
  虽然拿的是“高薪”,但是海外员工过的却是提心吊胆的生活。此外,日常工作之余,他们的生活非常枯燥。“就是三点一线:吃饭、工作、睡觉。”郑宇说。
  在亚信巴基斯坦的分公司里,所有员工均为单身男性。他们有的抱起电话,与家人一聊就是半个小时;有的经常对着电脑发呆,不知道还能做什么;还有的干脆翻出未来的工作安排,继续忙碌。
  “思乡是通病。”郑宇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在巴基斯坦晚上不能单独外出,“能有什么娱乐?除了想家还是想家。”对此,在阿联酋迪拜工作的朱鹏深有同感。虽然阿联酋被誉为“遍地黄金”,但他丝毫都不觉得这里的生活轻松快乐。
  “我还是想回家,再等等吧,等再挣些钱。”朱鹏说,他现在最大的欣慰是未婚妻在身边,但他依旧时刻都盼望着回国结婚。
  在伊拉克常驻的国内某公司一员工则表示,自己不但要担心自身安危,而且根本不敢告诉家人自己在伊拉克。“要是告诉父母,可想而知他们会担心成什么样。”而平时为了保证公司的信息安全,平时每天下班后,他和同事“只能看着外面的天空发呆”。
  一位网名为“小鱼儿”的海外员工在网络日志中写出了众多同事的心声:“每天的劳累,心里只想着一件事,等待早一天回到家人的身边,去重拾自己的那片心情。什么时候才能跟自己的朋友去到处逛逛,不用担心身边的爆炸?什么时候才能吃点自己最想吃的东西,告诉自己吃其实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只为活着?什么时候……唉,又已经12点了。”
  海外员工保护:中企绕不过的坎
  国际先驱导报见习记者邓媛、胡雪发自北京 中兴通讯公司两名中国工程师失踪事件,是穆沙拉夫总统辞职后,中国公民在巴基斯坦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第一起案件。
  在海外安全事务专家李伟眼中,这却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面临保护海外员工困境的一个缩影。“对海外市场愈做愈大的中国企业而言,今后的海外员工安保之路将更加艰难。”李伟对《国际先驱导报》表示。
  “大公司”遭遇海外保护难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以及不可逆转的全球化发展,中国企业的海外市场正在不断拓展。商务部的资料显示,2007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32亿美元,同比增长34.6%;而今年上半年以来,这个数字就已经超过了200亿美元,同比增长28.6%。
  海外营业额大幅上涨的同时,中国员工在世界各地区遭遇的安全案件也在不同程度地增加着。2007年3月,两名尼日利亚工作的浙江公司人员被当地武装分子绑架,这是该年度中国公民第三次在当地遭遇绑架。同年4月,中石化下属中原油田在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州项目组遭到恐怖分子袭击。而在2007年12月,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发生两起汽车炸弹袭击事件,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有7名员工受伤。
  据李伟介绍,越是在非洲、拉美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居多的地区,中国海外员工发生意外的几率就越大。其中,自然灾害、恐怖袭击、当地疾病,以及小撮的犯罪团伙都会令中国员工的生命安全遭遇威胁。
  一名外交部领事司的官员曾坦言,中国人的海外安全总体趋势越来越复杂,风险越来越大。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海外员工的安全问题也正在成为中国企业面临的严峻考验。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大公司,如中石油、中石化、华为、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等的名字,都曾在近年来中国人海外安全案件中现身。
  “明知有危险,却不能不去”
  在今年上半年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的排行榜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近50亿美元的成绩位列榜首,而它却已经历超过十年的“探险之旅”。2005年10月23日,一架尼日利亚波音737客机在从拉各斯前往该国首都拉布贾的途中失事,3名华为员工不幸遇难。2007年5月5日,肯尼亚航空公司一架载有百余人的客机从喀麦隆的杜阿拉机场起飞后坠毁,机上遇难的中国乘客,就有一名是华为公司驻喀麦隆市场产品经理……
  据华为海外市场部的一位员工介绍,现在每天从香港起飞的国际航班上,几乎都有华为员工,而“飞机失事总是不可控的”。
  中兴通讯的一名中层人员近日也向外界抱怨,从开拓海外市场开始,中兴通讯就开始招聘当地员工。“但有些市场在开拓初期,因为项目太小,还是要选择由国内派出。”
  有媒体在去年“中资机构和企业频繁受袭”的报道中分析认为,“除了不可抗拒的因素外,中国公民海外遭遇的安全事件也有着现阶段无法回避的时代背景,这就是中国对海外能源和中国产品输出目标市场的渴望。”中国外交部领事司司长魏苇也曾指出,因为海外中资企业的发展确实需要国内外两种资源,所以不得不在一些危险地区投资开发。“明知有危险,但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决定了我们不能不去。非洲如此,世界其他地方都是如此。”
  李伟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海外员工的安全问题”是中国企业必然面临的挑战。他表示,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密集开发市场,虽然为企业赢得了发展契机,但不同地域的复杂地理环境、不稳定的政局,都令中国员工的生命安全遭受极大挑战。
  中资企业对“安全问题”欲说还休
  显然,如何保护海外员工的生命安全,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后无法回避的软肋。
  李伟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内部安保措施已经趋于完善。但在面临海外复杂的形势变化下,还需要灵活应对。“到不同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多方筹备。”李伟说,例如与当地政府和群众相处融洽、与当地安保部门密切联系,都能提高企业保护海外员工的实际效果。
  中兴通讯员工在巴基斯坦失踪之后,《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立即与在海外业务分布广泛的一些大公司联系,希望可以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了解海外员工保护的现状,但多家企业有关人员一听说要采访“海外员工的安全情况”,均立刻三缄其口。
  中钢集团新闻部朱经理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中钢集团目前的二十多家海外分公司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南非和印度。他说:“海外员工的待遇和安全保障,牵扯的方面比较多,我们不方便透露。”
  同样表示“不方便”的还包括中石油。该公司一位负责人对本报表示,“关于员工福利和安全措施,有些东西不宜说。”而中铁集团的陈先生则告诉本报,海外和宣传部分相关负责人现都在香港参加公司活动,不方便接受采访。
  与这些大企业普遍的回避态度相比,网友们正高声呼吁企业要重视对海外员工的保护。一位广东网友就在新浪网上大声疾呼:“提高员工在海外工作的安全保障能力,迫在眉睫啊!”
  不过,李伟也坦言,其实现在“尚无万全之策”。中国企业对海外员工的保护水平,或许还要经受实践的各种考验才能不断提高。

其实,奥运会一点都不贵

钱烈宪要发炎

1、长兴岛造船基地 ——打造世界最大造船基地    工程总投资:   350亿元


2、京沪高速铁路 ——世界最长的高速铁路项目    工程总投资:  2200亿元


3、北京南站——亚洲最大火车站           工程总投资:   63亿元


4、杭州湾跨海大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工程总投资:   160亿元


5、曹妃甸开发区——规模远超三峡工程        工程总投资:  2300亿元


6、苏通长江大桥——世界最长斜拉桥         工程总投资:  78.9亿元


7、西部大开发 ——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       工程总投资:  8500亿元以上



8、福厦漳龙城际铁路                工程总投资:   380亿元


9、“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             工程总投资:  9000亿元


     ——世界最大规模高速公路项目  


10、中国“八横八纵”大容量光纤通信网       工程总投资:   70亿元


11、“南水北调”工程——世界最大水利工程     工程总投资:  5000亿元


12、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 ——世界最大单体建筑   工程总投资:   250亿元


13、湛江东海岛:宝钢千万吨级钢铁基地       工程总投资:   690亿元


14、上海临港新城——世界最大填海造地项目     工程总投资:  1500亿元 


15、上海洋山深水港——打造世界第一大港      工程总投资:   500亿元 


16、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工程总投资:   2万亿元


17、川气东送工程                 工程总投资:   627亿元


18、辽宁红沿河核电站               工程总投资:   500亿元


19、战略石油储备工程               工程总投资:  1000亿元


20、武汉火车站——迈向内陆最大铁路枢纽      工程总投资:   140亿元


21、昆明新国际机场——中国第4大航空枢纽机场    工程总投资:   231亿元


22、海南电网跨海工程               工程总投资:   22亿元


23、天津百万吨乙烯项目              工程总投资:   268亿元


24、上海光源实验室——中国重大科学工程      工程总投资:   12亿元


25、四川灾后重建                 工程总投资:  1.2万亿元


26、丝绸之路复兴计划               工程总投资:  430亿美元


27、中国第二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       工程总投资:   792亿元


28、中国第三大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       工程总投资:   434亿元


29、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工程总投资:   120亿元


30、大飞机工程落户上海              工程总投资: 300—500亿


31、散裂中子源项目                工程总投资:   12亿元


32、世界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工程投资额:  6.27亿元


33、沪蓉高速公路(上海至成都)          工程总投资:  1700亿元


34、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             工程总投资:  1000亿元


35、港珠澳大桥                  工程总投资:   700亿元


36、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工程总投资: 1.53万亿元


37、甘肃酒泉——世界最大风力发电基地       工程总投资:  1200亿元


38、武广高速铁路                 工程总投资:  1168亿元


39、广州新火车站                 工程总投资:   180亿元


40、《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           工程总投资:  4500亿元


41、上海虹桥交通枢纽               工程总投资:   360亿元


42、哈大高速铁路                 工程总投资:   923亿元


43、天津海上油田开采装备基地           工程总投资:   220亿元


44、陕北能源化工基地               工程总投资:   900亿元


45、中石化伊朗亚达瓦兰油田            工程总投资:  20亿美元


46、中石油苏丹石油项目              工程总投资:  70亿美元


47、中石油尼日尔石油项目             工程总投资:  50亿美元


48、非洲加蓬贝林加铁矿              工程总投资:  27亿美元


49、中国十一五国家电网建设规划          工程总投资:  12150亿元


50、十一五西藏公路交通规划            工程总投资:   430亿元


51、中国承建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项目        工程总投资:  83亿美元


52、中国承建利比亚沿海铁路项目          工程总投资:  26亿美元


53、俄罗斯波罗的海明珠工程            工程总投资:  13亿美元


54、中国承建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项目      工程总投资:  70亿美元


55、亚洲公路网——23国联手打造的超级工程     工程总投资:  440亿美元


56、广西钦州千万吨级炼油项目           工程总投资:   152亿元


57、上海中心大厦——中国第一高楼         工程总投资:   70亿元


58、四川宣汉普光特大气田             工程总投资:   700亿元


59、浙江沿海铁路大通道              工程总投资:   162亿元


60、攀钢集团一万吨钛合金生产线          工程总投资:   10亿元


61、西电东送工程——世界最大电力项目       工程总投资: 5265亿以上


62、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工程总投资:   300亿元


63、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工程总投资:   400亿元


64、广州南沙龙穴造船基地             工程总投资:   45亿元


65、浙江三门核电项目               工程总投资:   800亿元


66、广东阳江核电站项目              工程总投资:  80亿美元


67、山东烟台海阳核电站项目            工程总投资:   600亿元


68、武汉过江地铁工程               工程总投资:   149亿元


69、八万吨多向模锻水压机             工程总投资:  15.17亿元


70、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工程总投资:   2万亿元


71、农村“村村通”工程              工程总投资:   1万亿元以上


72、农村节水灌溉工程               工程总投资:   300亿元以上


73、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工程总投资:   10亿元


74、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工程总投资:   117亿元


75、全国棚户区改造工程              工程总投资:  2000亿元以上


76、2008—2020年上海轨道交通规划         工程总投资:  1500亿元以上


77、2008—2020年北京轨道交通规划         工程总投资:  1700亿元以上


78、大连石化建成中国最大炼油基地         工程总投资:   107亿元


79、崇启大桥                   工程总投资:   76亿元


80、成都双流机场扩建工程             工程总投资:   127亿元


81、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           工程总投资:  1000亿元以上


82、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           工程总投资:  1500亿元以上


83、京津冀环渤海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        工程总投资:  1000亿元以上


84、新疆喀什至和田铁路              工程总投资:   47亿元


85、上海长江隧桥(崇明越江通道)工程       工程总投资:   126亿元


86、锦屏一级、二级水电站             工程总投资:   468亿元


87、龙滩水电站                  工程总投资:   243亿元


88、安徽两淮亿吨级煤炭基地            工程总投资:   700亿元


89、江西百亿斤优质稻谷增产工程          工程总投资:   318亿元


90、秦岭终南山隧道——我国最长公路隧道      工程总投资:   25亿元


91、中国十二大水电基地发展规划          工程总投资:   2万亿元以上


92、沪杭***项目                工程总投资:   220亿元


9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工程总投资:  2000亿元以上


94、广州歌剧院——钢结构复杂程度堪比鸟巢     工程总投资:   10亿元


95、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工程总投资:   70亿元


96、南京地铁二号线                工程总投资:   109亿元


97、菜篮子工程——超级菜市场计划         工程总投资:   500亿元以上


98、秦山核电二期扩建工程             工程总投资:   145亿元


99、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              工程总投资:   136亿元


100、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              工程总投资:   50亿元


101、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工程总投资:   100亿元以上


102、沿海防护林工程                工程总投资:   200亿元以上


103、天津临港产业区                工程总投资:  3000亿元以上


104、天津滨海新区                 工程总投资:   1万亿元以上


105、大推力火箭产业化基地             工程总投资:   45亿元


106、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              工程总投资:   110亿元

杨恒均:我们要那么多金牌干什么?

  一、金牌与爱国


  在深圳市图书馆楼上的茶座里,一阵阵突然爆发的欢呼声打破整个图书馆的静谧,原来是围聚在电视机前的年轻人为中國运动员喝彩。喝彩声也陡然惊醒了我,原来在这次奥运会期间,我不但没有停留在电视机前看完一个比赛项目,而且看到中國健儿赢得了那么多金牌,我也竟然没有了往昔的兴奋。更糟糕的是,看到那么多金牌,我竟然时不时产生一丝忧虑。连我自己都无法原谅我了。


  这件事让我独自反思了好一阵子,是我心态有问题?还是我已经不那么爱国?又或者是我爱国爱得走火入魔?不要说十几年前在国内时我是如何狂热地为中國队加油,就说过去十年,特别是悉尼和POST http://sys2.blogcn.com/control/logAction.do;jsesF间,身在国外的我如何为中國队加油加得眼泪都流出来了,那些场景至今记忆犹新。记得悉尼奥运会期间,和儿子一起看比赛,结果儿子总是为美国和澳洲队鼓劲,弄得我非常郁闷,又不知道除了严词责怪之外,如何去对一个受外国教育的孩子进行中國式的“爱国主义教育”,严重的时候,有好几次造成了我和几岁儿子之间的冲突。


  时间过去并不久,而当奥运会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在中國举办的时候,我竟然发现自己没有了喝彩的心情,对于猛增的金牌数字不但熟视无睹,而且心中还不时升起隐忧。这不能不引起我的警觉。


  对这件事的反思让我警醒,也让我深思这种心态的根源。如果说像有些海外住久的华人一样成了“黄皮白心”的香蕉人,或者因为孩子都在国外因此自己也已经对大陆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又或者真正成了国际主义者而不再独独只爱中國等,那么对中國运动员获得金牌不再情有独钟也是情有可原的,可事实恰恰相反,在我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这个时期无疑是我最关心,最热爱中國的时候。真是没有理由呀,中國现在正以金牌第一的成绩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伟大,我为什么不兴高采烈?又有什么值得我忧郁的?再说,中國健儿获得那么多奖牌,总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值得骄傲的,就算不喝彩,也不应该皱眉头吧?


  对这件事的反思也让我想起前一段时间年轻人席卷全世界的爱国激情,当时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写了几篇文章,里面除了一些经验之谈和认识之外,也夹杂了一些冷嘲热讽,现在想起来,当时年轻人不那么容易接受,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就在今天对自己的反思,对悉尼、雅典和北京奥运会上自己对待中國金牌的态度对比来看,我和那些被我讽刺一通的年轻人没有任何区别。


  还是不要扯远了,在这件事情上,在外界找理由和借口,然后来一番说三道四很容易,难的是剖析自己的内心,拷问自己的灵魂,公开与网友坦诚交流。现在,我就谈一下这几天围绕金牌的一些内心思考,有些观点可能会引起年轻人大反感,不过我并不介意,反正每一个人都会长大的。


  二、金牌的意义


  我先说一下金牌的意义,也许我说得太政治,谁让我是一个“政治动物”呢。有一个说法是这样的,中國健儿抢金夺银,为中國报仇雪耻了。这种说法很快被人批评,批评者说这只是体育运动,不应该这样说,可是,我却不得不承认,这种想法有时也会从我的内心冒出来。一旦冒出来,我就特扬眉吐气。


  体育和政治不混为一团,但要绝对分开也是不可能的。想一下积弱百年的中國,我们在体育上是个什么地位?几乎在所有的项目上,我们都要落后西方上百年。当时西方列强说中國“东亚病夫”,如果是用在体育竞技上,我们还真无法反驳。所以,当今天中國运动员在竞技场上一路领先的时候,作为一名中國人,内心总是会有忍不住的激动和自豪的,甚至会有“雪耻”的感觉。这难道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这只是金牌意义的一个方面,如果深入追究下去,还有更深邃的。大家都知道,中國源远流长的文明并不比当今任何一个奥运会金牌大国的要短,甚至可以说,比取得金牌前几位国家的文明历史加起来还要长。而且我们的民族也不是一个好逸恶劳,不喜欢体育的,骑马射箭,勾心斗角,砍砍杀杀在古代本身也和体育不无关系。可是,自从国门被打开后,我们看到西方和世界上的体育项目逐渐完善起来,我们却傻眼了。且不说竞技体育落后,就连人家的竞赛规则都弄了很久才闹明白。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急起直追,用了短短三十年时间,不但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而且成就了金牌大国,这次北京奥运会到目前为止,更是金牌第一!这难道仅仅是体育?这难道仅仅是向世界展示我们在体质上不再是“东亚病夫”那么简单?


  我想,金牌本身并不具备多大的意义,但它向世人揭示的意义却怎么夸张也不为过。归结为一句话: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能够取得的体育成绩,我们都能够达到,而且是在极其短的时间里。


  改革开放三十年,其实中國人不但是在体育上向世界揭示了这一真理,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建设和国民收入的提高上也向全世界揭示了这同一个道理:你们西方国家能够做到的,我们照样能够做到。


  不过大家必须注意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虽然用实际行动证实我们不比世界上其他民族差,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是不比人家差,但也并没有比人家强。例如经济发展,过去三十年我们确实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你不要忘记,我们发展了几千年,至今还是世界上平均国民收入较低的国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之所以突飞猛进地发展了三十年,其中重要一个原因只不过是因为过去三百年世界都在发展的时候,我们一直在停滞不前而已。


  无论在高速发展,还是在抢金夺银上的飞跃,都表明,中國人能够从善如流,能够很快融入世界大潮流,对于世界各大民族都能接受的一些公理和普世价值,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我想,这也给我们一些信心,那就是在其他方面,例如在快速融入世界上早已经接受的人權、民主和自由理念等方面,中國人其实如果真想做,也是毫无问题的。没有什么中國特色和中國的实际情况。三十年前,你一定会说,奥运会金牌?我们中國人有自己的特色,我们有时间还要跳歌颂毛主席的忠字舞呢,哪里有时间去搞那些体育项目?


  三、我们要那么多金牌干什么?


  上面说到了金牌的意义,按说,对这样的金牌我应该举双手和双脚赞同才对,没有理由不高兴,更没有理由担忧吧。可当我看到金牌数字的上升,我竟然真有些担忧。这担忧甚至让我都有些害怕了,都开始怀疑是不是我真的有问题了?不再爱国了?或者失去了年轻人(或者我年轻时候)的激情?


  我到底担忧什么呢?


  先从体育说起。我虽然没有做一个具体统计,但我下面说的数字和比例应该八九不离十:那就是在目前金牌排行榜上,虽然中國获得金牌数字第一,但无论从国民的体育素质排行,还是从我们儿童的体育设施和教育经费的投入上,中國不但排名最后一位,而且相差可能是不小于十倍,至于和美国学校的体育设施比较,估计最低也在20倍以上。


  如果这不能说明问题,那么再看一下这样一个国家投在专门用来抢金夺银运动员身上的投入吧。如果我没有估计错,在所有得到金牌运动员身上的投入,无论是从相对数字还是绝对数字,中國都是投入最多的。好了,一个对自己的普通国民的体育和教育投入最少的国家却对获得金牌的运动员投入最多,这难道不让人感慨?!一个国家穷,无法投入孩子们的体育教育,这不是什么问题;一个国家想获得奥运会金牌,而大量投资于精英运动员,这也无可非议。问题在于,一个国家同时做上面两件事,而且几乎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这样做的国家,那也许就有些问题了,至少值得我们思考。


  当我们拿了不少金牌后,我们俨然是体育大国了,但请记住,体育大国的衡量标准不应该是被包养起来的运动员获得了多少块金牌。我们就不要到地震灾区的学校去统计体育设施了,你可以到任何一个小城镇和乡下的学校去看一下,我们就都会知道我们在体育上要走的路还非常漫长,绝对不是靠刘翔跨栏就可以一夜之间超越的。


  说到这里,好像我又要把金牌否定了,又要来一番长篇大论。不会的,我不会否认让我内心深处感到自豪的金牌,这正如我不能否认我的过去一样。


  我想提出的问题是,我们拿到了金牌,那么,我们要用这些金牌来干啥?当然笼统地说,我们需要这些金牌来提高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我们的自尊,提高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先说一下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家就不要指望了,当今在评价国家的富强时,至今还没有一个标准把获得多少奥运会金牌算在里面,但他们都会把你的孩子教育经费是否够,孩子教学楼是否坚固,一个国家投入到教育里的钱是多少作为重要标准之一。


  至于说到民族自豪感,以及我们的自尊,我很认同。但这些东西毕竟是抽象的,例如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提出问题,用金牌提高民族自豪感,国家的尊严之后,我们还怎么做?很简单,如果我们以运动员取得的骄人成绩来普及体育运动,促成国民重视体育,督促国家对中國普通孩子增大体育和各种教育投入,善莫大焉。


  那么,我为什么还对金牌感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担忧?


  四、金牌,让我欢喜让我忧!


  你可以拿取得的成绩再接再厉,激烈我们的民族更上一层楼,但有些人同样可以用取得的成绩阻碍发展,甚至抵挡历史进步的洪流。好像是费正清在研究中國为什么先进了几千年后却突然无法接受新鲜事物,迅速落后下来时有这样一个理论:因为中國太先进了,所以不想更先进。


  他说的是客观事实,而我担心的是一些人的主观愿望。中國这些年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而取得进步的原因也是众所周知的。可是偏偏有那么一些人和利益集团,贪天之功,无耻之极。


  例如,中國过去三十年经济上取得的进步明明和我们融入世界大潮,和开放有直接关系,而且谁都知道,中國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继续改革开放,可是由于改革开放势必触及一些利益团体的根本利益,就有人跳出来,用过去三十年的发展成绩来阻止进一步的改革开放。至于说到体育,就更有意思了,拿了那么多金牌,原本能够让我们在其他领域更大胆起来,可偏偏有些人在那里得出了结论,还是我们的体制好,能够拿那么多金牌,都比美国多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运动员拿到那么多金牌,不但不会让我们的中國孩子的学校增加更多的体育设施和教育经费,反而会有可能减少他们的设施,从而继续供养更大一批专门从事抢金夺银的体育精英。这次奥运会后大家不妨去查看一下国外先进国家的奥运金牌得主平时都在干什么。美国和澳洲的很多奥运金牌得主平时都是普通的工作人员,还有些国家的奥运会金牌得主甚至是给人家当保姆或者炸薯条的小商贩。


  行文至此,意犹未尽但还是适可而止,我想,如果你能读出我的言外之意的话,你一定不会说我对金牌的忧虑毫无道理,你更不会指责我没有你爱国。我们在一个人均体育设施最差,国家对孩子的体育教育投入也相对少得可怜的国家里,用最昂贵的代价培养出一块又一块奥运会金牌。我们有理由对这些金牌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我们更有理由要拿这些金牌做文章,希望这些金牌不但在体育教育上给我们中國的孩子一些更好的东西,而且能够在各方面给中國人以前进的动力,而不是成为一些利益集团用来给自己脸上贴金、歌颂自己,阻碍历史发展的东西。


  2008-8-17 成都


  作者:杨恒均

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刘翔退赛的政治经济学


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刘翔退赛的政治经济学
李华芳
a


我在刘翔退赛的经济理由 中阐释了退赛是一个符合经济利益的选择,但这个最大化的肤浅的解释立刻遭到了质疑,LZ是SB等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评论,无不显示出评论者高超的智力水平。不过LZ这个SB开始考虑,如果自圆其说的问题。

对最大化的解释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退赛的收益不一定大于继续参加比赛,因为搞不好还能获得一枚铜牌,甚至是银牌。
2,就算刘翔拿不了牌,他的广告费用也不一定会少于退赛,退赛的话也可能造成广告费用的流失。
3,刘翔退赛就跟举重运动员不举了一样,在比赛中受伤了,退出很正常。

这 3种意见都是很傻很天真的,主要是因为3个月之前刘翔就已经受伤。目前不能确定的是早先在媒体上宣传的刘翔伤愈状态回勇是不是烟雾弹,但即便是刘翔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也容易看出刘翔在此次的奥运亮相时已经受伤,因为前一天的新闻已经开始为此做铺垫。疑问在于现有的医疗手段要到参赛前一天才能确定到底适不适合参赛吗?刘翔的状态显然不能参赛,遑论拿到金牌。勉强参赛的结果很可能是被淘汰而拿不到名次。这对代言品牌的打击,尤其是对NIKE的打击会大于因伤退赛。对于刘翔本人而言,继续参赛则意味着冒着健康风险,尽管2007年10月,中国平安向中国田径队和刘翔分别赠送保额达1亿元人民币的人身意外险保单,但考虑到长期的收益以及目前的广告合约收益,这依然是一笔不太合算的买卖。所以不如选择较为稳妥的退赛方案。

下面一步步进行分析,对于刘翔在退赛之前,面临的备选方案如下:
1,退赛,没有拿到奖牌,不会加深伤势
2,参加比赛,在拿不到金牌的情况下,拿另外一块奖牌,没有进一步加深伤势
3,参加比赛,在拿不到金牌的情况下,拿另外一块奖牌,进一步加深伤势
4,参加比赛,没有拿到奖牌,没有进一步加深伤势
5,参加比赛,没有拿到奖牌,进一步加深伤势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没有刘翔参加比赛拿到金牌并且不加深伤势的选项呢?Y,你就YY吧,那叫神话。

刘翔目前的选择是1(稍后我们将论证,这其实并不是刘翔一个人的选择,尤其是运动员被国有化之后,国有资产的处理将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决定)。相比于1而言,4和5是显然的劣招,不选。

那么,为什么最后没有选择2或者3呢?让我们先分析3,因为在健康和收益 之间,会有一个折算。如果付出健康,但是没有获得相应的收益或者收益很小,无法抵消成本,那么就不应该付出健康,承担进一步加深伤势的风险。如果说健康的因素还是其中一类考虑的话,那么为什么不选择2呢?因为至少在参赛的条件下,还有25%的希望可以获得结果2。这是因为(25%的概率)×(选择2带来的收益)< 选择1带来的收益。

那么为什么会小于呢?选择2不是还获了奖牌吗?好吧,让我假定刘翔还获得了银牌(这下你们满足了吧),他会有什么收益呢?银牌会在中国得到重视吗?

让我们来看一段精彩的分析(以下分析出自都是骗银地老师):
中国目前共有奖牌65枚,金牌37枚(截止到2008年8月18日晚8点),金牌数/奖牌总数的比值约为57%,其余排名2-5名的国家,无一例外,这一比值都小于或等于33%。拿金牌容易还是拿铜牌容易?当然是铜牌比银牌容易,银牌比金牌容易,那么为什么中国的数据显示好像拿金牌跟容易一点呢?骗银老师说:但中国的造金模式却是这般诡异有悖常理,而且这模式并非起源于今日。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奖牌63,金牌32,比例为51%,比四年前的47%更诡异。同年其他四强的比例为:美国34%,俄罗斯29%,澳大利亚35%,德国29%。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奖牌59,金牌28,金牌数占奖牌数的47%,而其他四强这一比例分别为:美国40%,俄罗斯36%,澳大利亚28%,德国25%。
八 年前47%,四年前 51%,和目前还没有结束的57%,不得不感慨一下这背后的“数据产生机制”(data generating process, DGP)的确与众不同。从汉城到雅典,中国的奖牌总数增长了125%(28到63),但金牌总数增长了540%(5到32)!换句话说,同期铜牌和银牌的总数只增长了35% (23到31),所以中国的奖牌增长率绝大部分是由金牌增长率来推动的。

让我列举其他一些异常高的比例和我国对比一下:
96年亚特兰大,美国借主场之利获金牌44,奖牌101,44%。
92年巴塞罗那,东道主西班牙成为奖牌榜第六位,金牌13,奖牌22,59%。独联体当年全体捆绑出战,金牌45,奖牌112,均属首位,金牌占奖牌数40%。
88年汉城,苏联老大,东德老二,东道主南朝鲜第四,金牌比奖牌比例分别为:42%,36%, 36%。
84年洛杉矶,美国金牌数是不可思议的83块,奖牌174,比例48%。不过当年苏联老大哥没有参加。
80年莫斯科,苏联金牌80块,奖牌185,比例43%。不过当年美国没有参加。前四名分别为苏联,东德,保加利亚,古巴。

以上数据背后的意思是,金牌之外无体育。国家体委用金牌故事再不断证明计划经济的强大后遗症。

从 80年代开始,霍英东基金开始为在奥运会上获金牌的中国运动员一块金牌奖励一公斤黄金以及8万美元,而国家奖励在2004年时为,金20万、银15万、铜 8万。预计今年会超过这个标准,并且可能会实行韩国的终身特殊津贴制度(未获最终确认)。事实上,来自国家方面的收入差距最多也不过百万之数。但加上广告商等的合约收益,那么差距将会在数百万,甚至千万级别。张五常 有一个不靠谱的计算,认为刘翔输赢将会涉及十亿的收益差。这个估计可能有点夸张,但数百万应该是有的。也就是说,金牌获得者将比银牌和铜牌获得者多出数百万收益甚至上千万的收益,而银牌和铜牌获得者只比其他未获牌的多几十万收益。(我们已经懒得去指责为了一块金牌所动员的举国资源有多少了。)这个分析也旨在说明,只有金牌在中国才有意义,才意味着大把的广告合约和其他的收入。

所以对于未能获得金牌,而获得其他奖牌而言,与退赛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更何况,参赛还意味着进一步加深伤势的风险。所以,退赛的确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本着三大原则:
1,不批评个人
2,不批评商业
3,只批评政府

我认为在刘翔退赛事件中,政府需要解答如下疑问:

已知刘翔有伤,并且肯定不能获得冠军的情况下,何以不提前治疗进行手术,并宣布刘翔退赛?这件事在奥运会开始前就可以决定,为什么拖到比赛日?

是有人不愿意承担刘翔的脚进行手术的责任么?是有人想故意多出门票赚钱么?是有广告商的压力么?还是部分官员的个人原因,例如某些人特别想看到刘翔出现在起跑线上?

国家体育总局体委要获得其收益,就存在如何对待刘翔这个国有资产的问题。自刘翔雅典夺冠以来,上贡的钱年年增长,成了体育总局敛财的摇钱树,短期内削减他的比赛时间,让他多参与商业活动以及能带来政治收益的活动(诸如缉毒广告等),显然是对体育总局来说非常合算的买卖。假设刘翔不愿意多拍广告(在金钱和运动生涯之间进行权衡后的结果),对谁来说损失最大?不是刘翔本人,而是体育总局和经纪团队。

运动员处于国有化和商业化两端之间,实际上对自己的身体并没有多大的发言权。商业化团队还能评估其长期短期的收益,而对于政府官员而言,则相当短视,并且因为不需要为运动员的失败承担任何责任,他们更容易有激励在短期内折现运动员的终身收益。这不仅表现在金牌与奖牌比例的异常化上,也表现在对刘翔退赛时间的决定上。从开幕式上的作假 ,到运动员比赛安排上的计划,笼罩着鸟巢和水立方的并不是什么奥林匹克精神,而是国家的计划,一环套着一环,环环相扣,无穷尽也。

比赛后无论成绩如何,我都会流泪

“Hardly anyone noticed the individual athletes whose presence was often the result of extraordinary endurance and suffering, like the one-legged swimmer Natalie du Toit who carried South Africa’s flag; or the Sudanese refugee-cum-middle distance runner Lopez Lomong, who, in a highly political gesture, was given the job for the US; or the Cambodian marathon runner Hem Bunting, who lives in a fly-blown dormitory at the ramshackle national stadium where he trains.


There was the Sudanese team itself, which does its weight-training using paint pots filled with concrete; the Kenyans, several of whom suffered grievously in the recent violence, and the benighted Zimbabweans. Switzerland’s flagbearer, on the other hand, was the squillionaire Roger Federer. They were all blessed to be there: the rich, the poor, the long, the short and the tall.”


——— 引自作者:英国《金融时报》北京奥运特派记者马修·恩格(Matthew Engel) 用结束分割线--------


    没有系统的训练,缺少吃穿,甚至生命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即便如此,也无法阻挡心怀奥运梦想的运动员们出现在北京的赛场上。

    昨天晚上刚看到对这些贫困运动员的访谈:柬埔寨的长跑选手过着难民般的生活,伊拉克男子双人双桨赛艇那俩哥们连服装都没有,各自穿件破T恤就开动了,参赛的服装和赛艇还是组委会提供的。

    让人动容的是另一位每天在鸟巢边的热身场地训练的伊拉克的短跑女选手,一双二手跑鞋穿了几年,她告诉抚摸着那翻开的鞋帮的记者,从小就喜欢跑步的她,曾经冒着枪击和炮弹去训练。她说“得知伊拉克被奥委会取消资格之后我哭了整整三个小时……最后……我终于实现了梦想来到了北京奥运赛场,我想比赛后无论成绩如何,我都会流泪。”这话说得让人鼻子一酸。


    这些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如此努力和付出的人们,值得你为之庄严肃立,用力鼓掌!